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汉处于中国历史社会转型期,与此相匹配的思想文化也出现了转型,经历了从“纯”到“杂化”的过程。秦汉期间的文士也成为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载体,由于他们长期处在变幻无常的社会环境中,不得不面临“志于道”与“阿于世”的选择,使自身的思想具有了驳杂的特点。作为秦汉文士代表的陆贾、叔孙通、贾谊,他们在这两难的选择中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其结局自然也不同。文士对“志于道”与“阿于世”的选择,与其生活背景及自身思想的包容性、变通性等有很大关系,而能否科学处理好“道”与“世”的关系,也是他们是否具有完美人生的重要条件。
论文首先以陆贾、贾谊、叔孙通为例,对其思想、处事方式、不同的人生轨迹进行分析,认为陆贾能平衡“道”与“世”的关系,在“知行以直道”时,善于察言观色,等待时机,得以善终,在汉代复兴儒学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叔孙通、贾谊则分别选择了“世”或“道”,贾谊因过于伉直而不得善终,叔孙通则因抛弃孔子以来所提倡的对道的修行而遭后人诟病。其次,分析了转型时期文士矛盾性的原因以及出路与方法。这对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以及社会转型期下的知识分子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