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k85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幅员辽阔,地质结构和自然环境复杂,除了火山爆发之外,强烈地震、特大洪水、严重干旱等自然巨灾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并且具有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人身财产损失大,灾害多以链式形式演化发展等特点。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曾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几无异一部灾荒史。水、旱、虫、蝗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历代史书中关于灾荒的记载自然就连篇累牍”。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初步构建起了“一案三制”(预案、法制、体制、机制)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并且在几次巨灾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当前中国巨灾风险管理中还存在着诸多亟需破解的难题。首先,从国家整体层面来看,巨灾风险管理基本上依然是政府在“单打独斗”,“跨部门整合”、“公私合作”等在理论和实践中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和广泛认可的思路还没有被接受和运用;其次,在市场主体和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的有限参与中,巨灾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较低、职能边界模糊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力量防灾减灾能力的发挥;最后,各巨灾风险管理主体基本上沿用的是“各扫门前雪”的思路,致力于在各自负责的灾种、管理阶段、措施等方面做大做强,而不注重更为重要的多元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与协调配合,造成了资源和效率上的极大浪费。从理论研究层面看,关于巨灾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融资、风险预警、灾害信息系统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都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虽然这些不同视角和内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巨灾风险的管理主体是谁,其职能边界如何确定,主体间的协调配合如何实现。在这方面目前的相关文献凤毛麟角,相应的系统、全面的探讨更无从谈起,因此深入研究巨灾风险管理的主体与职能整合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理论价值。为此,本文以强调主体间职能明确划分与有机融合为重点的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理论为核心,其他相关理论为支撑,选取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主体与职能整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以提升中国巨灾风险管理整体水平为目的展开了研究。全文共分八章,其主要内容如下:一、导论概括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结构和内容,对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相关的理论文献进行了述评,结合已有文献和本文的成果提出了研究创新和展望。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对支撑本文的治理理论、灾害经济学、风险社会理论以及风险管理理论做出了概括性的介绍,提炼出其中对于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研究具有指导性和启示性的内容;从目前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出发,探讨了相关研究方法的比较和选择问题。三、巨灾风险管理理论演进与实践创新在概述了巨灾的定义、种类、特征之后,提出了影响巨灾界定的因素和本文对巨灾的界定;分析了巨灾风险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危机管理做出了比较;从巨灾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演进角度,分析并评价了从一般风险管理到整合性灾害风险管理,再到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演进,指出了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着重阐述了本文对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界定。四、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理论分析首先从一般意义上的“公私合作”,即政府与市场两大巨灾风险管理主体着手,分别探讨了其参与巨灾风险管理的依据、优势职能的边界划分、管理方法和途径,进而提出了两者整合的动因、约束条件和模式特点;然后指出政府与市场的整合并不能完全覆盖巨灾风险管理的全部领域,公益组织这种社会道德力量的加入,有其理论上的可行性和现实上的必然性;最后研究了公益组织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和整合模式。五、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现实分析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传统文化制度等差异,巨灾风险管理在各国的发展呈现出方式各异、各具优势的特点。本章选取日本和美国这两个自然巨灾频发,在管理实践中非常强调多元主体与职能整合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从统领国家巨灾风险管理的法律或计划体系展开分析。指出了两国政府、市场主体和公益组织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职能定位和具体管理方法,阐释了两国多元主体间的整合模式,以及形成这种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从中提炼出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的一般性规律和经验。六、巨灾风险管理:中国考察在概括性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巨灾风险管理思想和措施之后,以汶川地震为背景,研究了政府、市场、公益组织当前的巨灾风险管理职能,着重分析了三者之间的整合现状,并从主体层面和职能层面分别提出了整合不足的深层次原因,为后文针对性的提出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做出铺垫。七、中国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框架设计承接上一章,提出了中国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首先论述了我国建立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结合理论研究与中国实际提出了构建的目标;然后从理念、主体、措施、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构建的具体思路;最后以中国国情为依据,指出了构建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可行的实施途径。八、中国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体系创新中国目前业已形成了“一案三制”(预案、法制、体制、机制)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本文认为彻底摒弃现有管理体系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如何将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有机的融入其中,通过对“一案三制”中各个子系统的创新完善,实现多元主体在组织上、结构上的协整,进而带动职能整合是本章的研究内容。通过上述分析与探索,本文在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研究上取得了如下进展和创新:1.丰富了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的视野领域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直到近年来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所以在研究视野上,存在很多盲点。本文从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多元主体参与,实现主体和职能间的整合是完善中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必然选择,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探索,丰富了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的视野领域。2.弥补了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在对当前相关研究的学习整理过程中发现,关于中国巨灾风险管理问题,目前针对单一主体,如政府、公益组织等在巨灾风险管理职能界定、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常见,但整合性视角非常欠缺。本文提出巨灾风险损失巨大、衍生危害复杂多样、波及范围广泛等特征客观上决定了多元主体和及其职能整合是有效应对的关键。进而运用多种研究理论作为支撑,采用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手段,较为全面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研究。从应急预案、法制、体制、以及机制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实施路径,弥补了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3.探索了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的创新思路首先从理论上提出了政府、市场与公益组织在巨灾风险管理中一般性职能划分,指出主体和职能上的整合对于三大主体而言都具有内在的动力和收益,进而提出了“版块型整合”、“互促型整合”、“行政吸纳型整合”等主体间的具体整合模式,突破了目前以“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等方式对多元主体整合模式做出的简单划分,为实践创新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对于中国的巨灾风险管理整合现状以汶川地震为背景展开研究,在主体层面和职能层面指出了动机不足、体制僵化、边界不明等整合欠缺的具体原因,为中国整合性巨灾风险管理的构建找到了桎梏所在和创新的突破口。最后,在中国“一案三制”的巨灾风险管理基础上,构建了政府、市场和公益组织的整合框架与实施路径,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设计了相应的保障支持体系。
其他文献
一、三种宗教关于战争的最基本态度的比较和平是宗教的祷词,仁爱、宽容与忍耐是宗教的普遍立场。但是,在这个一走向极端就碰上悖论的世界上,并没有一种毫无条件的东西。对于宗教
伴随着国内外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生产对电力的依赖越来越强,保证优质、安全、可靠的电能供应是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输电线路作为输送电能的
光子晶体光纤是一种新型微结构的纤维,部分空气孔被周期性地排列。改变这些透气孔,位置和光子晶体光纤的光学特性的限位孔的尺寸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孔中填覆一些材料——这
强激光辐照薄壁结构时,薄壁结构内部产生很高的温度梯度,且温度梯度的影响范围主要体现在激光光斑区域。为深入地探索激光辐照下薄壁结构的热力学响应,本文针对各种参数下,激光辐
研究背景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及瘢痕疙瘩(keloid)是伤口愈合过程调节异常导致的一类纤维化疾病,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表皮间质转化,肌成纤维细胞增多,细胞外基质(
本论文研究了掺杂浓度及退火对Mn掺杂ZnO(Mn:ZnO)薄膜物性的影响,并对基于Mn:ZnO薄膜的器件的电阻开关特性进行了探索。首先,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六种不同Mn掺杂浓度的Zn1-
本文从涂料物证的概念、涂料物证的采取方法及涂料物证的红外光谱分析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红外光谱分析在涂料物证分析中的作用,并通过对红外显微镜在涂料检验中的应用进一步
目的比较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与适形放疗的疗效和副反应,以及对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共186例初诊且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接受全程放射治疗
浓度是表征介质溶液特性的主要参量之一,对液体浓度的测量与控制在造纸、化工、制糖、食品、制药、环境监测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