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从泰国汉语教学出发来考察现代汉语的词尾“了”。考虑到“了”的使用非常复杂,我们做了一些必要的限制,主要从语料库中选取含有“V+(了+)N”这一格式的句子来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语法上看“了”的用与不用,分小类考察不用“了”的语法环境和用“了”语句的篇章因素;其次从语义上看“了”的使用与动词语义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再次从语用上看“了”,主要分析“了”可用可不用时的语用修辞价值;最后通过实验统计分析研究泰国学生对“了”的习得规律,并就泰国汉语教材的编写和“了”的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一章从语法上看“了”。根据语料分析“了”的语法环境,我们将不用“了”的情况分为三种:未然情况、已然情况A(不可以用“了”)、已然情况B(“了”被隐去)。本文的研究指出,描述未然情况时,谓语动词前有表将来、否定、评议或动作进行的词语,动词也可能不做谓语,而是出现在一些表示时间的结构中,或者做句子的主语、定语和宾语等等。已然情况A指的是经常性的情况。已然情况B主要有三种:谓语动词前有表示完成、实现或过去意义之类的词语:或者是表示非持续结果意义的动词做谓语;或者是文章标题。对于用“了”的情况,我们主要考察复句中“了”的出现和分句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多数情况下是每个分句的谓语动词都用“了”,其次是仅最后一分句用“了”,也有仅前一分句用“了”的,但比例很小。 第二章从语义上看“了”。我们考察的是动词的语义特征跟时体状态的关系,分析非持续和持续两大特征的动词与“了”的关系,得出“了”可用于“实现完成状态”,也可用于“实现持续状态”的结论。非持续动词+“了”,表示“实现完成状态”,持续动词+“了”,表示“实现持续状态”。因此“了”只表示实现,实现完成体或者实现持续体,是由动词的语义特征和“了”共同表现的。 第三章从语用上看“了”。“了”表实现,但并非所有的实现体都要有“了”。用“了”和不用“了”并不是纯粹的时态问题,不是只有语法起作用,“了”还是语用和修辞的重要手段。在考察“了”可用可不用的具体情况之后,我们指出用不用“了”有区别歧义和强调意义之用、有语句调整之用、与语体的选择有关和与个人的语感有关等四种情况。 第四章结合泰国汉语教学看“了”的习得与课堂教学问题。本文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考察泰国学生习得“了”的过程,发现泰国学生经常简单地把泰语的[lε:w35]和汉语的“了”对应起来。他们的潜规则是:如果泰语句子里没有【lε:w35],那么相应的汉语句子里就不用“了”,要用“了”就用在句尾。他们觉得词尾“了”是不重要的成分,以为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