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 的]癌胚抗原相关粘附分子1(CEACAM1)表达于血小板膜上,起负性调节血小板胶原受体糖蛋白Ⅵ(GPVI)的作用。CEACAM1胞内段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s)可以抑制GPVI-FcRγ链复合物中FcRγ胞内段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s)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信号转导,但迄今对CEACAM1胞外段结构域在血小板功能调控中的作用仍知之甚少。前期研究提示:胶原刺激血小板释放的基质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600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600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癌胚抗原相关粘附分子1(CEACAM1)表达于血小板膜上,起负性调节血小板胶原受体糖蛋白Ⅵ(GPVI)的作用。CEACAM1胞内段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s)可以抑制GPVI-FcRγ链复合物中FcRγ胞内段的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s)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信号转导,但迄今对CEACAM1胞外段结构域在血小板功能调控中的作用仍知之甚少。前期研究提示:胶原刺激血小板释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2)可以酶切血小板膜蛋白CEACAM1胞外段结构域,CEACAM1被酶切后其抑制功能可能受损,导致胶原活化血小板的效应增强。但CEACAM1胞外段的可溶性酶切片段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其作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探讨。为此,我们研究了CEACAM1胞外段结构域及可溶性酶切片段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并且对相关的机制进行了探索。本研究为阐明CEACAM1负性调节血小板活化的机制、研发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提供新的思路。[方 法]第一部分:本部分旨在探索CEACAM1胞外段结构域以及可溶性酶切片段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采用血小板聚集仪观察了表达纯化的人CEACAM1胞外段结构域蛋白(rhCEACAM1s)及人工合成的酶切多肽片段对多种血小板激活剂(花生四烯酸,胶原,凝血酶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显微镜观察了 rhCEACAM1s以及多肽对血小板静态粘附于胶原包被的基质的影响。采用Pull down方法探索了多肽作用的血小板靶点蛋白。第二部分:本部分旨在研究多肽对血小板功能影响的机制。首先,我们研究了多肽对胶原受体GPVI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影响。采用血小板聚集仪观察了多肽对胶原受体GPVI特异性激活剂convulx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流式细胞术检测多肽对convulxin诱导血小板ATP、致密颗粒释放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研究了多肽对血小板内信号转导通路蛋白磷酸化的影响。其次,我们研究了多肽对血小板整合素受体αⅡbβ3介导的血小板“inside-out”及“outside-in”活化的影响。采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流式细胞术,我们研究了多肽对血小板钙离子释放以及血小板αⅡbβ3结合率的影响。采用显微镜观察了多肽对血小板在纤维蛋白原包被的基质上铺展及血块回缩的影响。[结 果]第一部分:①低剂量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可被rhCEACAMs抑制。②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可被CEACAM1 IgC2结构域源性多肽QDTT以及QLSN明显抑制,QDTT、QLSN也抑制花生四烯酸、凝血酶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③QDTT、QLSN抑制血小板静态粘附于胶原。第二部分:①GPVI特异性激活剂convulx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颗粒释放可被QDTT、QLSN抑制。②QDTT、QLSN抑制血小板PI3K信号转导。QDTT、QLSN抑制GPVI介导的血小板蛋白整体磷酸化并且抑制ITAMs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信号分子Src、Syk、PLCγ2以及Akt的磷酸化。③QDTT、QLSN抑制血小板αⅡbβ3介导的血小板“inside-out”活化。④QDTT抑制血小板αⅡbβ3介导的血小板“outside-in”活化。[结 论]GPVI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及释放可被CEACAM1源性多肽QDTT、QLSN抑制,其信号通路涉及ITAMs介导的Src、Syk、PLCγ2以及Akt的磷酸化。CEACAM1 源性多肽 QDTT 还可以通过抑制 αⅡbβ3“inside-out”及“outside-in”的活化来抑制血小板的功能。
其他文献
[目 的]抑制素家族(Prohibitins,PHBs)包括抑制素-1(Prohibitin-1,PHB-1)和抑制素-2(Prohibitin-2,PHB-2),在结构上相对保守,且在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以及线粒体等多种亚细胞结构中普遍表达。其功能与不同的亚细胞定位相关,可参与细胞周期、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基因转录以及信号传导的调节等。PHB-1和PHB-2还参与了机体内p53、AKT、RAF
[目的]线粒体核糖体蛋白(mitochondrial ribosomal proteins MRPs)是线粒体复合体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必要组成部分,既往对MRPs的认识多停留在其与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关系,新近研究表明,MRPs在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MRPL47(mitochondrial ribosomal protein L47)是MRPs家族成员之一,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长
[目的]本项目旨在观察远隔骨骼肌缺血训练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管新生因子(VEGF、bFGF)及内皮功能因子(ET-1、NO)、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的静息节段总评分(SRS)、总灌注缺损面积(TPD)及心脏彩超、心肺运动试验等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探索远隔骨骼肌缺血训练是否能促进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血管新生、改善内皮功能及心功能,为冠心病患者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运动康复方案
[目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发现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息息相关,但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以NVAF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NVAF患者血液中的变化,结合相关临床指标综合分析,探究其对NVAF发生发展的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在NVAF患者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
[目 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由异常黑色素细胞过度增值而产生的高度恶性肿瘤,由于其发病隐匿,对该病的发现和诊治较晚,使其治疗及预后均较差。本研究试图收集M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生存预后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影响MM预后的因素,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及时获得诊治,同时丰富我省MM研究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次
[目 的]回顾性分析我科早期开展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两组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更深入地证实TLP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为临床规范化推广应用总结实践经验。[方 法]将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二科行TLPD的23例患者与行OPD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包括两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对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的影响,探讨与近视性豹纹状眼底分级有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课题组在拟云南地区建立高度近视健康人群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将进行为期10年的跟踪观察,从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期间,已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招募了 18-60岁无明显病理性改变的高度近视患者及中低度近视患者共307人。本研究从基线数据库中选取部分受试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观察行直接前侧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空心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8年9月-2020年3月收入我院治疗的24例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把全部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n=12)应用DAA入路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联合内侧支撑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n=12)应用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
第一部分3.0T磁共振腰骶神经弥散张量成像参数的优选[目 的]探讨不同b值及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MPGs)对3.0T磁共振腰骶神经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响,优化成像参数。[方法]随机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选用不同b值(600s/mm2、800s/mm2)和不同MPGs(15、32)对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腰骶神经DTI扫描并建立纤维示踪成像。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Friedman M检验进行统计
[目 的]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为我国女性第二大高发恶性肿瘤,对女性的健康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的持续感染被认为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诱因。感染HPV患者中的大多数其感染病毒可被自身免疫系统清除,仅有少部分人群会持续感染,并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前病变(Cervical In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