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掺杂ZnO纳米晶的光学和磁学性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zuozqzq7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磁半导体材料是自旋电子学领域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具有巨负磁阻效应、磁光效应等新颖特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实现室温铁磁性是稀磁半导体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理论预测在Mn掺杂的ZnO中能够实现室温以上的铁磁性。此外,作为一种宽带隙半导体材料,ZnO的激子束缚能高达60meV,具有优良的光学性质。因此,Mn掺杂的ZnO材料研究在磁性半导体领域广泛开展起来。本论文针对目前ZnO基稀磁半导体材料中的光学性质变化和磁性来源问题,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Mn掺杂的ZnO基稀磁半导体材料,并对其光学和磁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掺杂后材料的光学质量有所提高,并具有室温以上铁磁性。具体工作如下: 1.采用无水乙醇为溶剂合成了平均粒径为27nm的Mn掺杂的ZnO纳米薄膜,讨论了掺杂浓度和退火温度对样品的结构、光学和磁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Mn化学剂量的增加,样品的晶格常数增大,这表明Mn已经进入了ZnO晶格。适量的Mn掺杂可以钝化样品的可见区发射,提高样品的紫外发光效率。磁性研究表明,较低温度退火样品在4K-300K范围内表现为顺磁性,而高温退火的样品由于出现杂相ZnMn2O4表现为室温铁磁性。 2.采用一缩二乙二醇为溶剂制备了直径在2.2-2.8nm的Mn掺杂的ZnO纳米粒子,并研究了其光学、磁学特性。与ZnO相比,掺杂后的样品室温下紫外发光相对增强,可见发光几乎完全消失,这表明掺杂后的样品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质。同时,通过M-T曲线和M-H曲线,发现样品具有高于室温的居里温度。分析认为样品的室温磁性来自于Mn掺杂的ZnO而不是杂质。 3.制备了高质量的具有六角纤锌矿结构的纳米Zn1-xMgxO薄膜。随Mg含量的增加,晶体的禁带宽度逐渐变大,光学质量提高。为了在提高样品的光学质量的同时获得磁性,制备了Mg、Mn共同掺杂的ZnO纳米薄膜。样品的光学性质与单纯Mn掺杂的ZnO纳米晶薄膜相比有所提高,但不利于形成均匀的替代式掺杂的ZnO,出现了尖晶石结构的Mn3O4和MgMn2O4。分析认为样品的磁性来源于MgMn2O4。
其他文献
铌酸锂晶体是一种优良的人工晶体,具有很多重要的性质,如电光效应、声光效应、热电效应、压电效应、光折变效应等等。最近十几年,光子晶体及非线性光子晶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
学位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第一原理来研究金属间化合物Ni3Al表面氢和氧的吸附问题,以及掺硼对Ni3Al表面氢吸附的影响。这些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多晶Ni3Al环境脆性的微观机制,也
随着对微观世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原子由原子核(和它周围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核子组成,核子通过强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组成核子(强子)的有夸克和胶子。描述强相互作
自1987年,光子晶体这种由不同折射率材料组成的周期性结构被提出以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传统的光子晶体,由于晶格常数与波长可比拟,因此布拉格散射机制在其中起着非常重
近年来,人工周期结构研究的兴起使人们又能重新去认识一种非同寻常的材料——异向介质(metamaterials)。这个概念最早由前苏联物理学家Mandelshtam于1940年提出的。而Veselago也于1968年发表文章阐述了其独特的电磁特性,如逆Snell定律、逆多普勒效应、以及逆契仑柯夫辐射效应等等。直到2001年Smith等人工制造出了第一块左手介质,首次用实验证实了介质的负折射特性并发表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出了具体要求,表现在党员队伍建设上就是要不断扩大党员吸收的对象范围和扩大党员发展数量。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实现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