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南山区果园粗放管理,红梅杏等果树长势弱,抗霜冻能力差,导致果树产量低,果农经济收入不足,不利于宁南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本文对宁南山区红梅杏园生境特征进行分析,探究红梅杏生长过程中的主要限制因子,并针对花期晚霜冻害及现有防治成本较高的问题,进行了杏园调控措施效应研究,为果园丰产丰收提供参考依据。2018-2019年以12年生红梅杏园为试验园,以当地杏园地面清耕,不覆盖、不灌水为对照,采用经济成本较低的地面调控措施(秸秆覆盖、地布覆盖、灌水、灌水+秸秆覆盖、灌水+地布覆盖),以提高杏树长势,促使开花和坐果等物候期延迟,以减少冻花、冻果,并从中筛选出最佳调控措施,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宁南山区春季气温变化幅度大,晚霜危害频繁,是该地区红梅杏大面积减产或绝收最直接的外在因素;而水肥管理缺失,未进行整形修剪,树体自然生长,造成树势衰弱、结果枝组老化,抗逆性差,坐果率低,是红梅杏年年减产或绝产的主要内在因素。研究发现,0-400 cm 土层中杏园土壤质量含水量(12.76%)较农田(17.66%)减少了 26.49%,同时杏树显著消耗深层土壤水分,且0-60 cm 土层中杏园土壤有机质(6.93 g·kg-1)、全氮(0.51 g·kg-1)、碱解氮(40.57 mg·kg-1)和速效磷(5.61 mg·kg-1)含量也处于亏缺状态,该区域的土壤水肥状况已难以满足杏树正常生长需求。因此,该地区应该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逆能力。(2)在相同深度土层,宁南山区杏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低于农田,而全磷含量高于农田。杏园土壤碳氮比(7.89-8.08)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碳磷比(5.95-6.47)和土壤氮磷比(0.73-0.82)远低于中国土壤平均值(61.00和5.20),表明宁南山区杏园土壤全磷含量相对较高。叶片氮磷比和根系氮磷比分别为25.93(>14)和8.06(<14),表明该地区杏树叶片生长主要受到磷的限制,根系生长主要受到氮的限制。(3)2018年3~8月和2019年5~8月,与对照相比,不同地面调控措施都降低了 0-40 cm 土层土壤日均温,其中灌水+秸秆覆盖的土壤日均温度最低,且在2018年3~5月,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比地布覆盖的低。而2018年12月~2019年2月,不同地面调控措施0-20 cm 土层土壤日均温度都高于对照,地布覆盖0-20 cm 土层温度高于秸秆覆盖。2018-2019年两年间,各地面调控措施都提高了土壤储水量,其中地布覆盖的土壤储水量高于秸秆覆盖,但灌水+秸秆覆盖的土壤储水量高于灌水+地布覆盖。(4)地布覆盖、秸秆覆盖和灌水+秸秆覆盖均延迟了红梅杏的开花期,地布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红梅杏开花期延迟了 1天。灌水和灌水+地布覆盖对红梅杏开花期无明显延迟效果,但花期延长了 2天。灌水+秸秆覆盖的红梅杏开花期延迟了 2天,花期延长了2天。与对照相比,各地面调控措施均提高了树势,提高了红梅杏完全花比例和坐果率。灌水与覆盖相结合对提高坐果率的影响高于单一覆盖和单一灌水。(5)不同地面调控措施均提高了红梅杏果实品质和产量。对红梅杏外观品质的影响表现为灌水的效果优于非灌水。不同地面调控措施均提高了红梅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灌水+秸秆覆盖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且果实可滴定酸含量降低了 34.51%。而且灌水+秸秆覆盖提高了树势,单果重和产量效果比对照分别提高了 3.59 g和5.02 kg·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