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完全人工合成的药物,自上个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由于其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都有作用)、抗菌活性强,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也不断增加。长期以来,研究认为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是由染色体介导。
1998年由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quinolone resistance gene)机制被报道证实,其基因命名为qnr。由于质粒是一种独立的、可自我复制的遗传元件,可通过接合转移在不同菌株、不同菌种间传递耐药基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水平传播加速。目前,国内外已相继报道qnrA、qnrB、qnrS等亚型的耐药情况,其中,2007年有报道称在大肠埃希菌中发现新型qepA质粒,介导外排泵机制引起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下降。同时,质粒携带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决定簇,介导多种药物耐药。国内外报道显示全球出现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大肠杆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也是食品污染、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近年来,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国内文献报道其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均在50%以上,并呈多重耐药趋势。那么,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喹诺酮耐药质粒的关系,同一株菌是否同时携带几个不同的质粒基因,值得我们研究。
目的:
1.分析大肠杆菌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现状及其药敏谱特征,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
2.分析广州地区大肠杆菌中三类质粒基因:qnr、qepA、aac-(6)-Ib-cr流行状况,完善广州地区质粒耐药分子流行病学资料;
3.探讨大肠杆菌三种质粒基因的分布与耐药的关系。
方法:
1.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临床分离大肠杆菌103株,采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对临床收集的大肠杆菌进行重新鉴定;
2.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原名NCCLS)2009年版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3.采用PCR技术检测大肠杆菌中qnr(qnrA、qnrB、qnrS)、aac-(6)-Ib-cr和qepA三类质粒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1.103株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的药物耐药率都在50%以上(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伊诺沙星的耐药率分别是56.3%、65%、66%、65%;其它耐药率由高到低分别是:β-类酰胺酶类(氨曲南耐药率62.1%)、四环素类(米诺环素38.9%)、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32%、头孢吡肟37.8%)、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56.3%、阿米卡星18.4%),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最低,亚氨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只有1.9%:
2.103株大肠埃希菌的药敏谱呈现多样化。发生耐药的菌株有81株,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有59株,59株菌中对2类以上抗生素耐药菌株55株,占93.2%(55/59),其中有2株菌对所有抗生素耐药。与此相比,非喹诺酮类耐药菌22株中对2类以上抗生素耐药菌株只有4株,只占18.1(4/22),最多对4类抗生素耐药,数量1株。
3.103株大肠埃希菌有20株菌检出阳性基因,qnrB基因检测阳性菌株有10株,阳性率9.7%;qnrS基因检测阳性8株,阳性率7.8%;ααc(6)-Ib-cr阳性菌株11株,阳性率10.7%。8株菌同时携带2种以上质粒基因,这8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全部耐药,同时合并其它类抗生素耐药,其中52号菌同时携带3种基因(qnrB、qnrS、aac-(6)-Ib-cr),对6类抗生素全部耐药。12株菌检出单个质粒基因,其中4株对喹诺酮类敏感。
结论:
1.广州市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的耐药性非常严重,耐药率居高不下;药敏谱呈多样化,多重耐药株比例高;
2.广州市大肠埃希菌存在qnrB、qnrS、aac-(6)-Ib-cr的流行,并呈现出两种或多种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株细菌的特征;
3.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数量与耐药种类数量具正的直线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