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固始-安卡资源家系F2代为实验素材,从肌内脂肪性状的表型信息、系谱信息、分子信息三个层次,研究了胸肌肌内脂肪性状的遗传规律、主基因、基因数目、基因加性效应、分子标记,同时分析了肌内脂肪表型及其候选基因对脂肪沉积、肉质、生长、屠体、体尺、胫色、羽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肌内脂肪遗传规律:固始-安卡资源群体包括正反交7个家系,860个F2代性状分离个体,肌内脂肪的平均含量为2.62%,最高值为4.96%,最低值为0.36%,变异系数是0.33。祖代纯系正反交组之间,固始母鸡后代肌内脂肪含量略高于安卡母鸡后代肌内脂肪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F1代父本之间,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同-F1代父本内,不同F1代母本之间,肌内脂肪含量有的存在差异,有的没有差异,家系A、B、C、G内都分别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家系内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既体现了同一父本的一致性,也体现了母本效应,但前者有大于后者的趋势;F2代群体不同性别之间,肌内脂肪表型值差异不显著(P>0.05)。 H-FABP基因遗传分析:采用PCR-SSCP分析方法,发现本研究鸡群H-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第1174位碱基c→a的颠换突变,有三种基因型,其中增效等位基因N的频率为0.422,NN基因型频率为0.175,杂合度为0.488,多态信息含量为0.369,呈中度多态,各基因型处于Hard-Weinberg平衡状态;基因型对肌内脂肪有显著影响(P<0.05),纯合体NN基因型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杂合体MN的肌内脂肪含量(P<0.05),极显著高于纯合体MM基因型的肌内脂肪含量(P<0.01);基因型对正交组的肌内脂肪含量有显著效应(P<0.05),对反交组无统计上的效应(P>0.05);家系内基因型效应不一致,其中家系A、家系E的两种纯合体的肌内脂肪含量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家系B的两种纯合体的肌内脂肪含量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余家系效应不显著。 肌内脂肪主基因和分子标记分析:F2代分离群体的肌内脂肪性状表型值分布呈正偏、低阔峰趋势,经分离规律、家系内方差分析,预测本研究品种的肌内脂肪性状存在主基因控制,基因数目可能是两对等位基因;本研究中检测到的H-FABP基因突变位点,经对F2群体单标记固定模型回归分析,NN基因型的加性效应为0.22,显性效应为0.01,基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选择性基因型分析,NN基因型的加性效应为0.51,显性效应为0.09;因此,推测该基因是控制肌内脂肪的主基因或与主基因紧密连锁,可以作为肌内脂肪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进行进一步研究。 肌内脂肪性状表型值与其他性状的关系:F2代群体肌内脂肪表型值与脂带宽、皮脂厚、肌纤维密度、胸肌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值、骨盆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剪切力值、水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系水力、肌纤维直径呈不显著负相关(P>0.05);胫色对肌内脂肪表型值变异没有显著效应(P>0.05);羽色对F2代群体肌内脂肪表型值变异有显著影响(P<0.05),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