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Minor ischemic stroke,MIS)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通过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预测MIS患者行静脉rt-PA治疗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卒中中心确诊为MIS的患者临床资料,MIS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8》诊断标准,且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分,其中意识状态评分为0分,且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3分,最终纳入189例患者。我们将研究对象依据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分为IVT组(接受rt-PA治疗)和非IVT组(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药或联合治疗)。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接受治疗后24h、7d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评估,并于发病90d后随访患者行mRS(0-1分为预后良好、2-6分为预后不良)评分进行生活质量评定。分别观察IVT组与非IVT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发生率;同时,按影像学检查是否存在血管狭窄或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纳入血管狭窄组患者共119例(其中IVT组52例,非IVT组67例);纳入存在IP组患者共55例(其中IVT组28例,非IVT组27例),分层分析存在血管狭窄、IP时的IVT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1)IVT治疗的有效性情况:治疗24h、7d后IVT组NIHSS评分低于非IVT组(P<0.05)。IVT组患者90d的预后良好率高于非IVT组(P=0.009)。(2)IVT治疗的安全性情况:IVT组END发生率与非IV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sICH事件发生。(3)存在血管狭窄情况下:治疗24h、7d后IVT组NIHSS评分低于非IVT组(P<0.05)。IVT组患者90d的预后良好率高于非IVT组(P=0.004)。两组EN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sICH事件发生。(4)存在IP情况下:IVT组与非IVT组接受治疗后24h、7d的NIHSS评分,90d的预后良好率,END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sICH事件发生。结论:(1)静脉rt-PA治疗能够有效改善MIS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远期预后,而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2)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提示存在血管狭窄的MIS患者行静脉rt-PA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且不会增加其sICH及END发生的风险。(3)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检查提示存在IP的MIS患者早期行静脉rt-PA治疗可能能够减少大面积梗死及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