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现状和目的:
内窥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sinussurgery,ESS)是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rhinosinusitis,CRS)的重要治疗手段。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开展、逐渐成熟,围手术期的治疗处理越来越受到重视。鼻内镜手术后粘膜形态功能的恢复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术腔上皮化的优劣已经成为从整体上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ESS手术临床疗效的判定主要依据病人的主观感觉以及临床医生对术腔的观察,对鼻粘膜转归有预测性的、客观的指标仍在不断探索中。
变应性因素普遍存在于CRS患者中,从病理生理机制到治疗方面都对CRS有重要的影响,血清IgE(immunoglobulinE)被视为检测变应性因素的手段。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及其催化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在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和病理调节(包括鼻生理和鼻疾病)的研究成为热点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CRS患者鼻粘膜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的表达,结合血清TIgE(totalIgE)的水平,研究iNOS在CRS炎症中的作用以及与鼻内镜术后鼻粘膜转归的相关性,探讨iNOS作为CRS手术疗效预测性指标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9月~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并进行ESS手术治疗的CRS患者31例作为研究组。同期住院的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31例CRS患者按“1997年海口标准”分型分期:Ⅱ型2期16例,Ⅱ型3期15例。按血清TIgE水平,31例CRS患者分为:不伴变应性因素的TIgE不高组17例,伴变应性因素的TIgE高组14例。
2.研究方法
2.1治疗方法31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ESS手术,其中16例同期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术前常规做鼻窦冠状位CT扫描。药物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抗组胺药以及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鼻。术后第1周始,每隔1~2周在门诊进行鼻内窥镜下术腔检查。所有手术操作由同一组医生完成。
2.2实验检查方法2.2.1血过敏原IVT(invitrotest):31例患者和对照组10例均在术前进行血清TIgE半定量/定性体外酶免疫分析。根据反应颜色的不同,TIgE分为“-,+,++,”三个等级。“-~+”归为TIgE不高组;“++”归为TIgE高组。
2.2.2鼻粘膜iNOS免疫组化检测:31例患者于分别术中取右侧中鼻道息肉样病变粘膜;术后4~6周取右侧筛窦术腔外侧壁的粘膜。对照组取右侧下鼻甲粘膜标本。所有标本统一进行iNOS免疫组化染色,染色结果综合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2.3鼻窦冠状位CT评估:参照Lund-Kennedy的CT分期系统对CRS患者参与试验的右侧鼻腔进行评分。
2.2.4鼻内窥镜下术腔状况检查:31例患者术后第1周始,每隔1~2周进行鼻内窥镜检查,直至术腔上皮化完成。最后记录该侧术腔自术后到完成上皮化经过的时间,以“周”为单位。
3.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SPSS11.5forWindows软件处理,根据计量资料、等级资料设计类型的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CRS鼻粘膜中,iNOS染色颗粒分布于息肉或粘膜的被覆上皮细胞、腺体、血管内皮细胞及炎症细胞胞浆中。CRS患者术前的鼻粘膜iNOS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TIgE高组鼻粘膜iNOS的表达强于TIgE不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术腔完全上皮化时间,TIgE高组比TIgE不高组延长,差别有显著性,(p<0.05)。TIgE不高组,上皮化时间与CT评分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25,(p<0.05);TIgE高组,上皮化时间与术前iNOS的表达之间呈正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604,(p<0.05)。
3.鼻内窥镜术后4~6周术腔粘膜iNOS的表达普遍低于术前,但仍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p<0.05)。但TIgE高组与TIgE不高组之间的iNOS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1.由iNOS产生的NO在CRS的病理过程中起作用,在伴变应性因素的CRS中作用更大。
2.iNOS对预测CRS术后术腔恢复有价值,但必须结合血清TIgE。TIgE高的情况下,iNOS的表达强度与术后完成上皮化的时间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