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戏剧文本和戏剧演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戏剧文本研究与跨语言文本研究,即戏剧翻译研究一直受到冷落。戏剧文本和舞台演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戏剧翻译研究不可避免的要涉及戏剧演出的研究,而这方面恰恰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特别是就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运用戏剧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试图将戏剧符号系统分为若干子系统以分别加以考察,对表演符号系统进行特殊关照,并试图在剧本中发掘适合表演的潜文本,以利于译者在文本层面进行操作。本文通过对比话剧《茶馆》的两个译本,主要探讨英若诚是如何从戏剧表演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进行语言选择,进而证明戏剧翻译的表演性问题的解决是切实可行的。
此外,译文受众的反应是戏剧翻译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任何对戏剧翻译进行的全方位研究都离不开对观众接受问题的探讨。本文总结出戏剧翻译的受众链,从各个环节加以分析,指出了不同环节的不同期待视域以及对译者的不同要求。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曾将戏剧翻译比作迷宫,一语道出了戏剧翻译的艰辛。笔者希望通过自己对戏剧翻译问题的思考,为早日走出戏剧迷宫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