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泡型包虫病影像特点与病程及病理对照研究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_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全面分析肝脏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常规影像学特点、CT灌注以及MRI的扩散加权功能成像特点,通过与病理学指标对照,探讨该病不同影像学分型与病变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功能影像学技术在评价泡型包虫病血管化和纤维化状态方面的价值。  方法:自2007年12月-2011年2月收集来我院就诊并经手术或综合影像学诊断为肝泡型包虫病患者87例,分析病灶的常规影像学特点,包括病灶内实性部分、囊性部分及钙化的分布与特点,对病灶进行影像学分型,同时根据 WHO确定的标准对肝泡型包虫病进行 PNM分期,比较不同影像学分型在 PNM分期、病灶最大直径及钙化方面的差异。对同期收集的病例中,经临床和伦理委员会审查适合接受手术治疗的泡球蚴病患者27例行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绘制病灶不同区域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包括病灶中央区域、病灶边缘区域及周围正常肝脏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并测定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 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根据不同的TDC曲线对病灶进行分类比较研究。同时对27例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病灶边缘区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对不同类型TDC的灌注参数、MVD和VEGF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类型TDC各CT灌注参数与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另一方面,本课题为了对泡型包虫病边缘纤维化状态进行分析,选取了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初诊为肝泡型包虫病患者14例行肝脏 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扫描检查,取b=800s/mm2,测得病灶中央区域、病灶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并对三组ADC值均数进行比较;同时将14例手术切除后病灶按照影像学测值区域对应病灶相应区域取材,然后行 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析病灶边缘区域ADC值与镜下病理组织纤维化面积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根据泡型包虫病病灶内实性成分、囊性成分的分布与比例将病灶分为分三型,肿块型(33.3%,37/111)、混合型(41.4%,46/111)及假囊肿型(25.2%,28/111);根据病灶内钙化形态及分布特点分为三种:斑点状(49.5%,55/111)、地图状(42.3%,47/111)、大片状(8.1%,9/111);根据统计学计算得到以下结果:影像学分型中假囊肿型病灶与肿块型及混合型病灶在 P、N分期及发生钙化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肿块型与混合型之间在P、N分期、最大直径以及发生钙化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影像学分型在病灶最大直径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病灶钙化与最大直径之间无相关性(r=0.035,P>0.05)。在通过CT灌注技术对肝脏不同区域的微循环状态进行研究时,发现肝泡型包虫病灶中央区域基本无血流灌注存在,病灶中央、边缘及周围肝组织三组之间各项灌注参数的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肝脏组织与病灶边缘两组BF、MTT、PS存在有统计学差异(P<0.05),BV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肝脏泡型包虫病边缘的TDC走行高于或低于周围肝实质,将本组泡型包虫病TDC分为两种类型,I型为低于肝组织灌注的TDC曲线,II型为高于周围肝组织的TDC灌注曲线,两型TDC的灌注参数BF、BV有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7.897,-18.783,P均<0.05),MTT及PS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311,0.182,P均>0.05);两型TDC组织之间病理学指标MVD计数有统计学差异(t值为-5.223,P<0.05),VEGF计分无统计学差异(t值为-1.707,P>0.05)。接着进行影像学各灌注指标与病理组织相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VD与Ⅱ型TDC的BF、BV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889,0.878,P<0.05),与MTT、PS间无相关性(P均>0.05);MVD与Ⅰ型TDC各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VEGF与两型TDC各灌注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在分析观察泡型包虫病的DWI图像特点时,显示14例泡型包虫病病灶中央区域、边缘区域及周围肝组织三组间 ADC值的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DWI图像中肝脏泡型包虫病病灶边缘可见明显的高信号区域,呈带状分布,厚薄不均匀,分布范围也不一致,病灶与肝实质接壤的区域此高信号带较明显,而病灶与肝缘接触的区域这一高信号带显示缺失中断;统计学结果显示病灶边缘区域 ADC值与术后病理组织纤维化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769,P<0.05。  结论:1)肝脏泡型包虫病不同的影像学分型在病变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不同,其中肿块型与混合型病灶在病变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相似性,是泡型包虫病中、晚期的主要影像学表现形式;假囊肿型可能是病灶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的特殊免疫状态,导致病灶内大片坏死的发生,考虑是泡型包虫病的一种特殊影像学表现类型,此类病灶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继发严重的胆道并发症,因此建议临床对此类病灶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2)肝泡型包虫病灶边缘区域血流灌注状态不同于病灶内部及周围正常肝脏组织,CT灌注技术能够较好的反应病灶边缘的血管化状态,而且不同TDC反应了病灶边缘不同的血管生成,是一种较好的评价泡型包虫病血管化的技术;3)泡型包虫病灶边缘在DWI图像上表现明显的高信号带,反应了这一区域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是水分子弥散受限的现象。ADC值能量化的反应出边缘纤维化状态。因此功能成像技术CT灌注和DWI从不同角度反应出泡型包虫病病灶边缘的微循环灌注和纤维化状态,后两者对泡型包虫病的生长浸润和药物治疗效果均有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位。转移一直是影响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肝癌细胞获得侵袭转移能力,与其所在的肿瘤微环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