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对乳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报道非常普遍,西方国家由此建立了多种预测模型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但因地域、种族、习俗等差异,相关模型在中国适用性不佳。本研究通过分析评价本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并建立主要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以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本研究收集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经病理确诊的394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人口学特征:如当前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生理及生殖因素:月经初潮年龄、是否停经、首次活胎生育年龄、生产次数、母乳喂养时间、有无流产史及流产次数,是否服用避孕药物;(3)乳腺疾病和家族史:主要为乳腺良性疾病活检史、有无不典型增生史及一二级亲属乳腺癌史;(4)精神压抑程度评分:最近3-6月各种生活事件造成的压抑评分,0分表示不压抑,9分表示最压抑。选取与乳腺癌病例无血缘关系、行健康查体的女性394例为对照组。通过面对面填写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通过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将纳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因素进行筛查分析后,将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如果计算P<0.05则保留在最终模型中。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价模型效能。结果:经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首次活胎生育年龄、月经初潮年龄、生产、流产、绝经、口服避孕药物、一级亲属乳腺癌史、精神压力自我评分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前年龄、母乳喂养时间、体重指数(BMI)、乳腺良性疾病活检史、非典型增生、二级亲属中乳腺癌史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首次活胎生育年龄(OR=1.14)、月经初潮年龄(OR=0.89)、生产次数1(OR=0.18)、生产次数2(OR=0.17)、流产次数(OR=2.39)、绝经(OR=4.6)、口服避孕药(OR=3.35)、一级亲属乳腺癌史(OR=2.41)和精神评分2(4-9分)(OR=2.45)有统计学意义。所建立的回归模型为LogitP=-0.91+0.13首次活胎生育年龄-0.11月经初潮年龄-1.72生产次数1-1.77生产次数2+0.87流产+1.53绝经+1.21口服避孕药+0.88一级亲属乳腺癌史+0.89精神压抑2。本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经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为0.753,其95%的置信区间为(0.712-0.792),灵敏度为0.678,特异度0.706,一致率为75.5%,不一致率为24.3%。结论:首次活胎生育年龄大、流产、绝经晚、口服避孕药物、一级亲属乳腺癌史和精神压抑评分高为乳腺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月经初潮年龄晚、生产为乳腺癌发病相关保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