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参与式观察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改革的全过程,探索绩效考核改革对医生行为的影响机制;同时分析绩效考核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为绩效考核改革和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建立绩效考核改革对医生诊疗行为影响的初始概念模型;参考案例研究的基本范式,全程跟踪观察案例卫生院绩效考核改革的过程,同时嵌入医生诊疗行为作为分析单位。利用文件资料收集、现场调查法以及个人深入访谈等方法进行资料数据收集。借鉴扎根理论原理完善绩效考核改革对医生诊疗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基于医生、患者、领导角度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对改革前后医生诊疗行为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绩效考核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 结果: 1.分析了案例卫生院绩效考核改革实施的全过程。案例卫生院绩效考核改革是基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旧的绩效考核方案的不足提出的,并在平衡计分卡理论指导下构建了新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改革的实施过程包括邀请第三方专家团队进行指导、数次会议沟通,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的发布等。从员工的认知、工作态度和工作满意度情况来看绩效考核改革实施效力较高。 2.界定了绩效考核改革对医生诊疗行为影响的概念模型。包括绩效考核特征、冲突、交换决策三方面。经济收入、考核知识和沟通三个要素构成的绩效考核特征因素受医生个人特征因素的调节,直接或通过心理冲突和地位冲突间接转化为利益冲突,从而影响医生的感知收益和感知损失,影响交换行为决策和行为产出。经济收入是医生最为敏感的绩效考核特征因素。 3.分析了绩效考核改革前后医生诊疗行为转变现状。 从医生自评、患者评价及领导评价结果来看医患沟通和服务态度上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回顾性调查发现,81.56%的患者认为就诊满意度有所提高,且“医生服务态度变好”是患者满意度提高的首要原因。 改革前后服务数量增多,服务质量提高。2017年A卫生院门诊和住院的服务总人次数为70366人次,较2016年(56817人次)增长23.85%,服务总人次增长的主要是来自门诊人次的增长。服务质量方面,采用密切值法进行评估后,发现2016年到2017年医疗服务质量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状态,说明在绩效考核改革之后,将服务质量相关指标纳入日常考核管理中进一步规范了医生诊疗行为,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回顾调查患者发现改革后,86.03%的患者表示更愿意主动向别人推荐这边的医生,94.97%的患者表示改革后自己更愿意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另外发现绩效考核也导致门诊医生药占比风险转移的不良行为。 4.分析并总结了案例中绩效考核改革尚存的问题及建议,目前绩效考核改革仍然存在考核方案亟待完善、考核技术支持相对较弱、管理成本较高、考核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领导重要性、加大宣传教育以及注意绩效考核方案的系统设计三点经验教训,作为其他类似组织实行绩效考核改革的参考。 结论: 由案例卫生院的绩效考核改革来看,尽管绩效考核还存在一些问题,绩效考核体系对管理者掌控卫生院整体发展情况、以及把握政策方向、规避风险等的作用初步显现。绩效考核改革对医生诊疗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集中表现在服务态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