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持续升温,加上在当前我国“海洋强国”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学界正逐渐加强对海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而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闽台合作窗口及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拥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背景下,一方面,福建平潭岛文化遗产景观对于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载体,特别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加平潭旅游的吸引力,带来可观效益;另一方面,平潭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其脆弱,亟待加以保护,但单纯的保护也会产生可持续问题,因此,合理的旅游开发不失为一条可资利用的途径。鉴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人”的特征以及平潭特殊的政治地位,本研究以平潭岛非遗传承人与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以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例来探讨平潭岛的非遗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模式及其机制,以期对平潭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产业建设有所帮助。本文首先从文化生态学角度介绍了案例地平潭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梳理了平潭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和旅游利用现状;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文化认同理论,诊断平潭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包括:居民缺乏自发的保护与参与行为,居民社区参与程度低,利益分配不均,平潭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市场需求粘合度低等;最后文章结合文化再生产理论,从国际旅游岛建设视角出发,提出平潭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旅游利用模式和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