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老年风险日益普遍化和社会化,加之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养老逐渐成为当代各国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解决养老问题的方式也各有差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由政府主导并强制执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二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如各单位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自行建立并确定待遇水平的企业年金制度;三是个人养老计划,如个人储蓄及各种商业养老保险。习惯上称这三种方式为养老保险“三大支柱”。“三大支柱”中,社会养老保险由国家强制在全国统一实施,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是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民生活影响巨大。通过基本养老金的给付增加居民退休后收入,降低其预防性储蓄动机,被认为是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最为直接和明显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有重大影响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居高不下,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2013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突破40万亿元1,位列世界第一。尽管巨大的储蓄量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资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储蓄的弊端也日益凸显。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传统的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变得越来越不可取,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出路,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储蓄与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高储蓄限制了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和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的储蓄,进而关系到国内需求与经济发展状况,因此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紧紧围绕这一问题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了研究。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文章的创新与不足并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为本文写作提供了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章介绍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并对其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为实证分析的研究范围等的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本文在该部分还探讨了居民储蓄状况,对居民储蓄余额、储蓄率以及储蓄动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第三章运用中国城镇居民1997——201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生命周期假说、交叠世代模型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影响的相关理论,同时为实证研究变量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接下来,本文对实证分析模型的选取及数据的来源与计算进行了说明并对模型进行了估计与调整,由于各变量相关性较强,因此本文对原模型运用了剔除变量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修正,形成两个修正模型即模型二和模型三。模型二分别对社会养老保险各个指标对居民储蓄的影响进行检验,得出社会养老保险金人均支出对居民储蓄无挤出效应,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与居民储蓄呈现负相关关系的结论;模型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社会养老保险各个指标合并成“社会养老保险因子”,从综合角度考察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社会养老保险因素对居民储蓄虽然具有挤出效应,但是与经济收入因素相比,影响作用不大。第四章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给付水平等建议,以进一步发挥社会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