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虾共作技术是以稻作水田为条件,是一种充分利用稻田资源的高效稻田复合种养模式。本试验基于稻虾生态系统,研究稻虾共育对水质的影响。通过优化氮磷肥施用,为改善水体理化性质、改进水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实验于2015年和2016年在湖北省潜江市后湖管理区以中稻泰优390和克氏原螯虾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稻虾共作(RC)种养模式下秸秆还田不投食(SNF),秸秆还田投食(SF),秸秆不还田不投食(NSNF),秸秆不还田投食(NSF),5处理,3次重复和水稻单作(RM)。秸秆还田为全量还田,投食量按照小龙虾体重的3%-5%进行投食。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DO的研究表明,冬泡期,与进水口相比,秸秆不还田处理的DO含量明显高于进水口,高于秸秆还田处理。相同的秸秆还田处理下,水稻单作的DO明显高于稻虾共作,水稻生育期,秸秆还田对水稻单作DO的影响远远高于稻虾共作各处理的影响。(2)通过对铵态氮的研究表明,田面水中各处理与进水口的铵态氮含量相比,进水口的铵态氮含量都要高于各处理,从进水口到田间铵态氮含量是递减的。分蘖期田面水各处理均高于沟渠水,长穗期沟渠水各处理高于田面水。在水稻生育期,秸秆还田处理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在相同的秸秆处理下,投食的铵态氮含量高于不投食的铵态氮含量。说明秸秆还田与投食可以显著提高铵态氮的含量。(3)通过对硝态氮的研究表明,田面水中各处理与进水口的硝态氮含量相比,进水口的硝态氮含量都要高于各处理,从进水口到田间硝态氮含量是递增的。水稻生育期,田面水和沟渠水中秸秆还田处理的硝态氮含量都要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说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硝态氮的含量。(4)通过对TN的研究表明,在冬泡前期,各处理TN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从进水口到田间TN含量是减少的,秸秆不还田处理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冬泡后期,各处理TN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从进水口到田间TN含量是减少的,秸秆还田处理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TN在水稻分蘖期和长穗期,从进水口到田面含量是递减的。从整个生育期来看,田面水中RM-SNF含量最高;沟渠水中RC-NSF含量最高。说明秸秆还田可以明显增加水稻单作的TN含量。(5)通过对TP的研究表明,冬泡期,各处理都呈下降趋势,进水口呈上升趋势后稳定。生育期从进水口到水稻田TP含量是递减的。秸秆还田显著增加TP浓度,水稻生育期,由于水稻吸收及流失,TP含量基本保持较低浓度,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结实期,秸秆相同处理下,投食会增加TP含量。(6)秸秆还田并不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同时稻虾模式与水稻单作产量差异不明显。相同秸秆处理下,投食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