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1947年,美国数学家、工程师沃伦·韦弗与英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安德鲁·布思提出了以机器进行翻译(简称“自动翻译”)的设想,自动翻译从此步入历史舞台,并走过了一条曲折而漫长的发展道路。此后65年来,自动翻译成了国际学界、商界甚至军界共同角逐的必争之地。自动翻译是涉及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性课题,被列为21世纪世界十大科技难题之一。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辅助翻译工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辅助工具的功能、优势及局限性等,仅针对互联网辅助工具本身为研究对象。而对于在互联网时代下,译者主体性和互联网辅助翻译工具使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访谈对象使用的辅助翻译工具以及同一段文字的不同翻译版本,探讨译者主体性缺失对辅助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主体性在互联网辅助翻译工具中的应用。问卷调查以美资企业员工为对象,围绕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使用的辅助翻译工具以及翻译任务进行了20人次的问卷调查,以收回的20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为基础,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在辅助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缺失对译文会产生哪些影响;2.在辅助翻译中,正确发挥译者主动性能否提高翻译质量。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传统翻译方法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区别,简略阐述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本文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了包括机器翻译、互联网辅助翻译、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和辅助翻译的相互关系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现状。第三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20名企业员工为对象,给出一段翻译任务,以实践为依据,从整体篇章、句法以及语义方面说明了忽略译者主体性对译文质量的影响。第四章从译文输入、翻译过程以及译文输出三个阶段,提出发挥译者主动性的改善意见。第五章对整个论文研究问题进行了总结。
研究发现译者主动性的缺失会对译文造成一些影响,包括译文缺乏连贯性,不通顺等。而在译文输入、翻译过程以及译文输出三个阶段适当发挥主动性,能使译文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访谈对象使用的辅助翻译工具以及同一段文字的不同翻译版本,探讨译者主体性缺失对辅助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主体性在互联网辅助翻译工具中的应用。问卷调查以美资企业员工为对象,围绕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使用的辅助翻译工具以及翻译任务进行了20人次的问卷调查,以收回的20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为基础,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在辅助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缺失对译文会产生哪些影响;2.在辅助翻译中,正确发挥译者主动性能否提高翻译质量。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传统翻译方法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区别,简略阐述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本文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了包括机器翻译、互联网辅助翻译、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和辅助翻译的相互关系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现状。第三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20名企业员工为对象,给出一段翻译任务,以实践为依据,从整体篇章、句法以及语义方面说明了忽略译者主体性对译文质量的影响。第四章从译文输入、翻译过程以及译文输出三个阶段,提出发挥译者主动性的改善意见。第五章对整个论文研究问题进行了总结。
研究发现译者主动性的缺失会对译文造成一些影响,包括译文缺乏连贯性,不通顺等。而在译文输入、翻译过程以及译文输出三个阶段适当发挥主动性,能使译文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