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与互联网辅助翻译工具的应用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c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1947年,美国数学家、工程师沃伦·韦弗与英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安德鲁·布思提出了以机器进行翻译(简称“自动翻译”)的设想,自动翻译从此步入历史舞台,并走过了一条曲折而漫长的发展道路。此后65年来,自动翻译成了国际学界、商界甚至军界共同角逐的必争之地。自动翻译是涉及语言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性课题,被列为21世纪世界十大科技难题之一。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辅助翻译工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辅助工具的功能、优势及局限性等,仅针对互联网辅助工具本身为研究对象。而对于在互联网时代下,译者主体性和互联网辅助翻译工具使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访谈对象使用的辅助翻译工具以及同一段文字的不同翻译版本,探讨译者主体性缺失对辅助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主体性在互联网辅助翻译工具中的应用。问卷调查以美资企业员工为对象,围绕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使用的辅助翻译工具以及翻译任务进行了20人次的问卷调查,以收回的20份有效调查问卷结果为基础,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讨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在辅助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缺失对译文会产生哪些影响;2.在辅助翻译中,正确发挥译者主动性能否提高翻译质量。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传统翻译方法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区别,简略阐述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本文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梳理了包括机器翻译、互联网辅助翻译、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和辅助翻译的相互关系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现状。第三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20名企业员工为对象,给出一段翻译任务,以实践为依据,从整体篇章、句法以及语义方面说明了忽略译者主体性对译文质量的影响。第四章从译文输入、翻译过程以及译文输出三个阶段,提出发挥译者主动性的改善意见。第五章对整个论文研究问题进行了总结。
  研究发现译者主动性的缺失会对译文造成一些影响,包括译文缺乏连贯性,不通顺等。而在译文输入、翻译过程以及译文输出三个阶段适当发挥主动性,能使译文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其他文献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其本质上是一项农村地区的引智工程,对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培养党政后备干部、促进大学生就业成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引导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成才,是实现这一工程预期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本文在对湖北省孝感地区大学生“村官”以及大学
20世纪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主力军,不仅在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占了绝大多数,而且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要任务。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提升与其自身的文化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开展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研究是当
回忆作为对过去事件的概括和重构,从来与文学密不可分。本文从回忆书写的角度切入,探讨杜甫诗中诗意指向过去的个人亲历性的回忆诗歌。  杜甫往往因凝结往事的事物、时序与节日、地点、相似与相对情景这四种触点触发回忆,创作出触发性回忆诗歌。其回忆诗歌按照主体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自传性回忆诗歌、时代与社会回忆诗歌两类。通过这两类诗歌可以了解诗人的足迹和心迹,亦可以了解时代发展的脉络。在自传性回忆诗歌中,青壮年时
学位
《通监》胡注一书内容丰富,徵引广博,可与《史记》《汉书》旧注形成对比,以资校勘、考证之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胡注成书年代所见《史记》《汉书》版本较今之传本可能更爲完备,其注引内容与通行本之《史》《汉》旧注进行对比,则可观各注文字同异,以备校勘。同时,胡注所引《史》《汉》旧注在内容、体例上与胡注存在着互相因袭、互相补充的联系。其中一大特点,是胡氏之注引《史》《汉》旧注时有化用注文之习。即其在文
《汉书》蔡琪本是南宋重要的《汉书》版本,延续庆元本一脉,又爲白鹭洲本所覆刻,其价值不可低估。自庆元本注末始保留宋祁、三刘等诸家校语,然不少校语庆元本未收而蔡琪本存;蔡琪本刻工精良,精於校勘,虽有部份卷次残缺,但保存相对较爲完整;蔡琪本流传不广,对其进行的研究较少,其中不少价值尚待被发掘。本文以《汉书》蔡琪本为研究对象,列出版本异文,详加考辨,希望能爲点校本《汉书》的修订和《汉书》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学位
《史记》成书至今,版本众多。元刻彭寅翁本是现存最早的三家注本《史记》之一,在三家注本中具有承前启後的意义。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修订本《史记》是目前《史记》版本校勘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本文将彭寅翁本《史记》列传与修订本进行对校,以蔡梦弼本、耿秉本、黄善夫本、凌稚隆本、武英殿本等爲参校本,同时参考前人成果。正文分爲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彭寅翁本刊刻过程中三家注的增删体例进行概括,另一部分是对彭寅翁本
学位
通过对《开元占经》称引《史记》《汉书》《後汉书》的材料,与修订本《史记》、点校本《汉书》、《後汉书》之比对研究,指出《开元占经》与“三史”在文字方面的差异及讹误,对标点及校勘等问题提出质疑,并做出一定程度的探讨。  其中《占经》不误,而今“三史”本有误的地方恐有五十余条。而《占经》本误之处,发现其讹误因素有两个方面:其一,与《占经》此书的编纂有关,既爲汇编之书,其内容多有前後重复之处,而在重复之中
[db:内容简介]
本文基于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比较《红楼梦》中英文版本,研究其回目翻译,探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使文化信息等值。《红楼梦》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红楼梦》的主线是宝黛爱情,但其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是由其极高的语言艺术和其暗含的更深层次意义所决定。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体,回目是其与其它文体的显著区别。回目位于每章开头,通常是两句对称的话语,具有预叙功能。《红楼梦》
本论文以女性主义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选取女性主义理论中的马克思女性主义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的批评方法,以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女勇士》中的女性角色的解读和剖析,分析历史社会背景与矛盾,人物形象和性格,探讨悲剧根源与表现,寻找种族前途与出路,探寻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对早期华裔少数族裔女性的独立、自强、发展问题方面的思考以及华裔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解决方法。  论文对汤亭亭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