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特种经济动物之一,其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不饱和脂肪酸、铁、锌及铬等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近几年其养殖业发展备受关注。目前,我国一些省市已相继建立了中华鳖原种、良种场,启动了中华鳖种质资源的保护以及良种选育工作,但由于长达二十多年来的苗种盲目引进以及管理不善,致使中华鳖种质资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混杂,中华鳖养殖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保证中华鳖养殖业的长远发展,对各地区的鳖种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评价,为良种选育工作提供遗传背景知识及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次根据NCBI上提交的中华鳖线粒体DNA序列,设计了扩增进化速率较快的D-LOOP区(D环)部分序列的引物,采用SSCP技术结合测序结果,探讨中华鳖不同地理群体线粒体基因D-LOOP区变异度和遗传多样性。同时,本研究对日本群体♀×黄河群体♂的杂交子代与亲本子代之间的遗传关系展开实验,从分子水平探讨了杂交对中华鳖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PCR结合DNA测序技术和SSCP技术,以日本群体、黄河群体、黄沙鳖群体3个中华鳖地理群体为实验对象,结果显示:在25个个体中,其碱基组成为A+T的平均含量(65.4%)高于G+C(34.6%),共检测到变异位点7个(约占总位点数的5.7%),转换/颠换值为2.76。3个地理群体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99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2.453;单倍型多样度最高的是日本群体(0.80000),最低的是黄河群体(0.29487),核苷酸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日本群体,为0.02219,最低的为黄河群体,为0.00709,日本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黄河群体和黄沙鳖群体丰富。黄沙鳖群体与日本群体、黄河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远,分别为0.032和0.035。25个个体分属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707,单倍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P)为0.027;6个单倍型构建的UPGMA系统树聚为3个分支。PCR-SSCP分析,可以检测到两种类型的电泳图谱,其中Ⅱ型均为日本群体。由上述结果可知,中华鳖群体mtDNA D环序列存在着较丰富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结合测序结果,推测PCR-SSCP技术可用于78位T←→A颠换变异位点的检测。(2)采用RAPD技术,以太湖群体为外群参照,对日本群体♀×黄河群体♂的杂交子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从45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2个扩增较好的引物,在日本群体♀×黄河群体♂的杂交子代、日本群体子代、黄河群体子代和太湖群体4个群体中共扩增出176个位点,其中129条(73.30%)呈现多态性,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了8条,扩增出的片段分子量在300-2500bp之间。多态位点比例、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以及Shannon信息指数大小顺序为:杂交群体>日本群体>黄河群体>太湖群体,杂交子代比亲本子代的的遗传多样性更丰富。4个群体两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在0.8351-0.9544之间,遗传距离在0.0467-0.1802之间,杂交鳖子代与亲本黄河群体子代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相似度最大。上述结果表明,中华鳖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是丰富的,杂交活动会加剧遗传多样性的产生,这对中华鳖的良种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