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腹部为主多发伤创伤性休克早期凝血状态改变及影响因素。方法: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1组)、休克组(2组)、肝挫裂伤失血性休克组(3组)、肝肠挫裂伤合并化学性腹膜炎失血性休克组(4组),每组10只。2组单纯实施放血和开腹手术,3组采用开腹直接肝脏重击法并控制性颈动脉放血法建立创伤模型,4组在3组的合并伤上增加小肠钳夹伤伤及粪水灌腹引起的化学性腹膜炎,1组只实施开腹手术。各组均建立颈外静脉补液通道,按失血量1倍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于创伤前(t0)、创伤后1h(t1)及创伤后4h(t2)分别记录体温(T)、平均动脉压(MAP);颈动脉留取血液标本,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浓度(Hb)、中性粒比例,生化仪检测谷丙转氨酶(ALT)、动脉血清乳酸,通过描记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TEG)进行对比分析凝血功能变化。结果:1、创伤模型建立情况:模型建立后,创伤组的平均失血量在(57.6±8.0)ml,符合重度失血性休克,创伤组间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4三个创伤组动物建模后MAP、T和Hb出现降低,与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的动脉血清乳酸则均较1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已成功建立创伤休克模型;在ALT方面,3组和4组较1组和2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3组和4组休克模型有显著的肝脏损伤;而4组的中性粒比例较其他三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4组腹膜炎典型表现之一。其中4组的T下降幅度和血清乳酸升高幅度较其他三组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4组创伤模型的休克损伤更加严重。本实验中4组在3.7h左右出现两只死亡动物,其中4组2只动物在其3.5h处濒死状态时立即留取血液标本,实验指标计入t2时点,其余各组动物4h存活率100%。2、创伤模型建立前后TEG指标变化:在t0时点,各组间R值、K值及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时点,3组R值较其他三组出现明显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MA较其他三组出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点,3组R值仍然较其他三组出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R值和K值则较其他三组出现明显升高,其MA仍较其他三组出现明显降低,而Ang较2组和3组出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创伤模型建立前后PLT变化:在t0时点,各组的PL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时点,2组和3组的PLT浓度较1组出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点,2、3、4三组的PLT浓度较1组均出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性质腹部创伤性休克早期凝血状态不同,单纯失血性休克对凝血功能影响不明显,合并肝挫裂伤时血液呈高凝状态,合并肝挫裂伤及肠破裂腹膜炎时呈低凝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