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次锕系元素MA(Ⅲ)是高放废液中含有的长寿命和高毒性的放射性核素,必需对其进行分离,然而由于次锕系元素与镧系元素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其有效分离一直是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课题。本文合成了一种新型软配体化合物2,6-(5,6-二壬基-1,2,4-三嗪-3-基)吡啶(Non-BTP),以FT-IR、TG-DSC、ESI-MS和1H NMR等手段对中间产物和目标产物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表征,并对2,,6-吡啶二甲酰胺腙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的最佳工艺条件为:2,6-吡啶二甲腈:85%水合肼:重结晶水量=1:15:174,反应时间为30 h,反应温度为30℃,产率为85.37%。研究了Non-BTP/30%正辛醇-70%正十二烷体系对Rb(Ⅰ)、Cs(Ⅰ)、Sr(Ⅱ)、Ba(Ⅱ)、Pd(Ⅱ)、Ru(Ⅲ)、La(Ⅲ)、Co(Ⅲ)、Fe(Ⅲ)、Ni(Ⅲ)、Y(Ⅲ)、Sm(Ⅲ)、Yb(Ⅲ)、Zr(Ⅳ)和Mo(Ⅵ)等10余种典型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Non-BTP对过渡元素尤其是Pd(Ⅱ)有较好的萃取性能,最佳HN03浓度为3.0 M;萃取平衡时间约为30 min; Pd(Ⅱ)与Non-BTP形成1:2的配合物;Non-BTP在30%正辛醇-70%正十二烷中萃取Pd(Ⅱ)离子的过程为放热反应,并计算了相关热力学参数。利用真空活化灌注技术,以大孔硅基Si02-P为载体,制备了新型2,6-(5,6-二壬基-1,2,4-三嗪-3-基)吡啶软配体复合材料(Non-BTP/SiO2-P),以FT-IR、SEM、TG-DSC、XRD和BET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明确了Non-BTP/SiO2-P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以及复合机理。研究了Non-BTP/SiO2-P对Rb(Ⅰ)、Cs(Ⅰ)、Sr(Ⅱ)、Ba(Ⅱ)、Pd(Ⅱ)、Ru(Ⅲ)、La(Ⅲ)、Co(Ⅲ)、Fe(Ⅲ)、Ni(Ⅲ)、Y(Ⅲ)、Sm(Ⅲ)、Yb(Ⅲ)、Zr(Ⅳ)和Mo(Ⅵ)等10余种典型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考察了HN03浓度和接触时间变化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水相中的有机碳含量,表明Non-BTP/SiO2-P有较好的稳定性。Non-BTP/SiO2-P对过渡元素尤其是Pd(Ⅱ)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对Ln(Ⅲ)基本无吸附作用,最佳HN03浓度为3.0 M,吸附平衡时间约为30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