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GDP增长速度下滑、物价水平持续走低、社会消费需求趋缓、失业率逐年上升等问题。扩大内需,启动消费,也成为我国决策层和经济理论界的共识。诚然,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扩大内需、启动消费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三年期间七次下调银行利率,发行3600亿元国债等),应该说效果是明显的,市场有所复苏,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被完全激活,事实上,市场低迷的状况并未根本扭转,通货紧缩的趋势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政策并不完全适用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由于中国转轨经济体制下的经济运行状态是非均衡的,存在着供需的不平衡。在目前不完全买方市场条件下供需的不平衡表现为以结构短缺为特征的市场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共存。这种有效供给不足往往伴随着有效需求不足,以致于人们常常将原本由有效供给不足导致的萧条现象全部归因于有效需求不足。这种自20世纪30年代初大萧条以来的凯恩斯式的思维定势往往束缚着人们进一步从供给方面去寻找萧条的原因,结果造成实践上的操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过分依赖政府这种非市场力量的干预(政府投资):一方面力量有限;另一方面也终非长久之计,时间越长其效力越弱。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除了从需求的角度扩大有效需求之外,还必须从供给的角度增加社会有效供给。 沿着上述思路,本文首先承认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性,用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框架,从实证和理论角度分析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讨论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的辩证关系,指出有效供给不足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接着文章先从实证的角度列举我国有效供给不足的类型及表象,再从理论角度分析我国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最后指出制度供给不足是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至此,文章观点不言自明,通过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再思考,作者通过层层深入的研究方法,从需求、供给两个层次上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指出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的辨证关系,有效供给不足是造成有效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点出制度的重要性。短期内需求管理政策不应偏废,但应从改善消费环境入手,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在长期内不仅无效,而且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不可持久;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也应是中长期政策的着力点,有效供给的增加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有效扩展才是经济发展的实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