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Saccharopolyspora pogona菌株的核糖体工程改造与活性产物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im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烯基多杀菌素是由土壤放线菌须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pogona)产生的新型大环内酯类次级代谢产物。其结构与多杀菌素类似。相比多杀菌素,丁烯基多杀菌素具有更宽的杀虫谱,同时具有与多杀菌素二代产品——乙基多杀菌素类似的高效杀虫活性,使其可能成为新一代高效、绿色的多杀菌素类杀虫剂。然而,野生型须糖多孢菌的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极低,发酵周期较长,以及国际上关于丁烯基多杀菌素的研究进展缓慢等原因使其尚不能达到工业发酵应用的要求。为了提高须糖多孢菌的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水平,本研究利用核糖体工程技术,对其进行巴龙霉素抗性筛选。在10 × MIC巴龙霉素浓度下,分离得到巴龙霉素自发抗性突变株54株。通过对原始菌株和突变株代谢产物变化的初步研究发现,相比于原始菌株,丁烯基多杀菌素组分在抗性突变株中过量表达,有6株抗性突变株的产量明显高于出发菌株,约20%左右的突变株产量提高,约45%左右的突变株产量降低。其中突变株P-7的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提高幅度最大,相比原始菌株提高了 2.2倍。对巴龙霉素抗性突变株P-7进行DNA序列分析,在编码核糖体S12蛋白的rpsL基因保守区域中发现点突变,第314位的C突变为A,由脯氨酸(CCG)突变为谷氨酰胺(CAG),在第320位的C突变为T,由丙氨酸(GCG)突变为缬氨酸(GTG)。rpsL基因的突变可能造成核糖体S12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影响菌株蛋白质翻译活性,从而引起次级代谢产物生产能力的改变。为了进一步解决须糖多孢菌中拟糖苷配基难于向完整的丁烯基多杀菌素转化的问题,以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途径为依据,对福乐糖生物合成的6个基因busS、busR、busQ、busP、busO和busN进行加倍表达。以分子生物学方法为手段,通过依次酶切连接,构建了大肠杆菌-链霉菌穿梭载体pOJ260-Forosamine,并通过属间接合转移的方法将其转入须糖多孢菌。色谱分析发现重组菌株P7-Forosamine可以使过量积累的拟糖苷配基转化成丁烯基多杀菌素,从而实现丁烯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能力的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重组菌株中相应基因的转录水平上调。本研究首次将核糖体工程技术应用于须糖多孢菌,筛选得到了丁烯基多杀菌素产量提高的突变菌株,并成功鉴定其突变位点。通过丁烯基多杀菌素中福乐糖胺生物合成基因的过表达,实现了过量积累的中间产物向丁烯基多杀菌素的进一步转化。本研究对微生物菌株核糖体工程选育及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极高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页岩储层水力压裂改造使用的压裂液仅仅含有少量甚至不含支撑剂,大部分裂缝并未形成有效支撑。天然裂缝的剪切滑移对于形成高导流能力的裂缝网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是机体遭受严重创伤后,由于大量失血、失液,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导致急性微循环灌注量减少(微循环障碍),使组织和器官发生缺血缺氧,功能紊乱以及
会议
在富勒烯化学中,对其进行化学修饰是研究富勒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大量结构新颖的富勒烯衍生物被合成与报道,它们在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
近年来,荧光分子探针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手段,受到科研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经典的荧光探针是一类可以将化学信号转变为光信号的小分子,得益于其存在的诸多优势,目前
凋落物分解是全球碳循环和森林养分归还的关键过程,而外源养分和碳源添加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固持-释放过程的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布设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我国稠油资源储量丰富,多采用热采方式进行开采。注热蒸汽过程中热量向周围管柱及其之间环空传递,引起管柱和环空中流体的温度升高,进而产生管柱轴向热应力,环空圈闭压力升高
振荡微分方程在分子动力学、天文学、生物学等科学与工程应用领域广泛存在并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大部分振荡微分方程的解析解是很难得到的,因此有效的数值方法是研究振荡微分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进步与发展,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继续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生态问题涉及的面位、因素与范围极广,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合作,实
本文首先在Lp-Brunn-Minkowski理论下引入Lp-对偶混合均质积分商函数.然后在Orlicz Brunn-Minkowski理论范畴内,通过应用该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Orlicz几何空间中相交体和
钛及钛合金密度小、质量轻、具有优异的力学、化学、耐蚀性能,是一种理想的“海洋金属”材料。但由于低硬度、差摩擦磨损性能、恶劣海洋环境下循环腐蚀等问题存在,限制了钛材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大面积应用。近年来,在钛材基体上制备改性层已成为国内外本领域研究的热点。但研究表明,单一改性手段仍难以满足钛材料在复杂工况下的应用。为改善钛材的耐磨耐蚀性能,本文采用表面机械研磨+磁控溅射+热氧化复合表面处理技术,在工业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