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理财意识及需求相应增加,理财产品逐渐成为人们新的投资选择和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需求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满足居民财富增多拓宽投资渠道的需要,也可以满足通货膨胀下居民财富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在供给方面,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经营业务的转型和提高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时也有助于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增强其在金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发展,其发行规模和种类越来越多,产品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如高息揽储、变相放贷等理财乱象扰乱着货币政策功能的有效发挥和正常的金融发展秩序,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兑付危机和信任危机问题,尤其是银信合作理财模式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子金融”问题,以及资金池理财模式下银行理财产品的“庞氏融资”风险倾向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发现银信合作和资金池理财产品作为银行金融理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创新产物,在活跃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同时,其潜藏的风险问题也引起监管部门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基于内生货币理论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运作机理及其“影子金融”的本质,指出其过度影子化经营可能产生的兑付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问题;同时对我国资金池理财模式和美国次贷危机中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运作进行了比较分析,依据金融不稳定假说指出如果银行无节制地参与资金池模式理财业务的创新,整个金融体系将会有庞氏融资的风险,大规模的风险积聚和脆弱性融资将给我国尚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带来重创。本文以银信合作及资金池理财产品为例,相关研究结论为:(1)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本质为“影子金融”。银信合作模式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本质上是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是银行“资产信托化”运作的结果,冠以“银行理财”之名其实是银行对相关金融机构开展影子银行业务提供的无形担保。(2)资金池理财产品具有“存款理财化、贷款证券化”的运作特征。目前证券化“创新”下的资金池理财产品体现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实现信贷扩张而规避监管的“创新”,及融资者不顾风险的疯狂债务扩张过程。而资金池理财不断地通过证券化将可能的“有毒资产”转嫁给投资者的做法,正如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的运作过程,看似是在通过金融创新化解风险,实则是在进一步地转移和集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