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利用进食困难指数和日常生活口腔影响指数量表对固定义齿进行咀嚼效率及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通过实验室方法对咀嚼效率进行测定来客观评价修复体咀嚼功能。通过主观和客观两种方法对修复体进行综合评估。2、探讨修复体的主观与客观评价方法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建立一个简便而有效的对修复体的咀嚼功效进行量化评价的体系。方法:选择2012年7月到2013年7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进行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共53例,在不同时期对患者进行相关口腔临床检查、咀嚼效率测定和问卷调查。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和修复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信息包括一般情况、全身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口腔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咀嚼功能的评价和口腔健康状况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修复前、修复后、修复后3个月和修复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咀嚼效率测定和口腔健康检查并记录,口腔健康检查内容:牙列状况、牙周状况、咬合状况。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及修复后6个月患者健康自评情况、进食困难指数(IED)和日常生活口腔影响量表(OIDP),实验室测定咀嚼效率和口腔健康状况。采用卡方检验对修复前和修复后的患者IED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和多组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修复前和修复后的患者OIDP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修复前和修复后的口腔健康情况(天然牙数、混合牙数量及咬合对数等)、咀嚼效率测定的结果、进食困难及日常生活口腔影响之间进行相关关系的分析。结果:1、修复前、修复后3个月及修复后6个月患者一般进食困难(GED)自评为“有困难”、咀嚼能力满意度(DAC)自评为“不满意”组其进食进食困难指数较GED自评为“无困难”、 DAC自评为“满意”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前,自评口腔健康为“不好”组其咀嚼能力满意度较自评口腔健康为“好”组差(P<0.05)。修复前、修复后患者的自评阶层、自评身体健康及自评口腔健康与咀嚼能力的自评有关。自评阶层较高、自评身体健康好和自评口腔健康好则其咀嚼能力较强的趋势,但区别无统计学意义。2、修复后3个月及修复后6个月患者的进食困难程度较修复前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个月的进食困难指数虽然较修复前3个月有所下降,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3个月及修复后6个月患者的日常生活口腔影响程度较修复前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口腔影响程度虽然较修复前3个月有所下降,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6个月的实验室咀嚼效率结果均较修复前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前与修复后即刻、修复后3个月与修复后6个月的实验室咀嚼效率结果没有差别(P>0.05)。3、在修复治疗前后,随着患者IED的增加,其OIDP有增加的趋势(均P<0.05);而咀嚼效率有下降的趋势(均P<0.05)。对IED、OIDP及咀嚼效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样本的患者的IED与OIDP呈正相关关系; IED和OIDP与实验室咀嚼效率测定数值均成负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发现,IED和OIDP与实验室咀嚼效率测定数值成负相关,即修复后随着实验室咀嚼效率测定数值的提高,其进食困难指数(IED)下降和口腔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表明IED和OIDP指数对患者固定义齿修复后的修复体的功能能够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代替或者部分代替实验室咀嚼效率,为我们建立一个简便而有效的对修复体的咀嚼功效进行量化评价的体系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