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贤已故,逝者如斯。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在人类文化史上留下了一部奇书,即为《庄子》,庄子同时也获得了文学家的美名。庄子行文,“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形成了“汪洋恣肆”、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先秦诸子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展现了诸子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毫无疑问,庄文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和恒久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去解读,去探究。 本篇论文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为背景,分析庄子言意观形成的原因及其深刻性与辩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庄子》中“言”、“意”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制约关系。在庄子哲学的大背景下,研究《庄子》文本的文学性,着眼点是庄子的言意观和其作品中的“言”和“意”,从而将庄子的哲学与文学统一起来。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在先秦诸子言意观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庄子的言意观。第一节从纵向、横向交错的角度对先秦诸子言意观做了一个鸟瞰,按所持态度将其分为“言尽意”派和“言不尽意”派。通过对比两派观点,指出“言不尽意”派比“言尽意”派更为合理的理由;第二节具体论述庄子言意观之深刻性与辩证性。 第二章,主要论述《庄子》之“言”。其“言”在文中主要表现为“三言”的形式。第一节将“三言”与“庄语”进行辨析,并分析在当时中原大地上以史官文化为代表的理性文化高涨时期,庄子何以能够舍弃“庄语”而独取“三言”;第二节首先具体分析“三言”(寓言、卮言、重言)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表现;其次对比“三言”之间的区别;最后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三言’’在文中的有机整体性。 第三章,从微妙性、模糊性和前瞻性三个角度,展开分析《庄子》之“意”的特点。正是因为《庄子》之“意”的微妙性与模糊性,才使得千百年来对《庄子》的探究一直没有停息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庄子》。由于庄子本人思想的深邃、洞察力的深刻,所以《庄子》中的部分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前瞻性。本文重点论述的是庄子的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