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随想录》看巴金的文化心态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入手,透视《随想录》的层层面面,剖析作家创作的文化心态,以期对以巴金为工表的这样一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和文化人格有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巴金体现在作品中的文化心态,大致有以下四类.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巴金认为,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造就了“文革”的结束而消亡,今天,我们还必须大反封建.二、自审性的忏悔意识.他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责任作为忏悔的基石与尺度,把“先从自己做起”作为反思的原则,解剖社会痼疾,总结历史教训,从而实现真正的超越,从自我审判升华为“与民族共忏悔,与时代共忏悔”.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巴金在作品中对传统文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反思,也完成了自身自“五.四”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过程,从片面的选择走向兼收并存,获得了文化的整体和谐,体现了作者恢弘开阔的文化气度和容异开放的现代意义.四、为人、为文相统一的文化品格.巴金的为人、为文相统一的真诚品格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推动力.
其他文献
本文考察了《小说月报》的历史变迁,对《小说月报》前、后两个时期所刊载的小说进行研究,分别从小说的观念转变与小说文本的建构两个方面探讨、论析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转型历程
张爱玲小说创作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间潜藏着一种独特的创作心理——"家族情结",它影响了她的文学观念、思想观念、文化视点和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了她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与
伟大艺术家的人格几乎总是处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被誉为“她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女小说家”的弗吉尼亚·吾尔夫也不例外,而整合的人格是相似的,冲突的人格各有不同。本文将从现实
该文主要介绍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批判了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第
郭晋稀先生的《说文古韵三十部疏证》(以下简称《疏证》)是一部从字音、字形出发,利用阴、阳、入三声之间的音转关系,探求字与字之间的同源及上古韵部的远近关系,深入揭示上古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