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地方研究院模式作为政产学研合作的最新模式,除了具有政产学研合作的一般特征,更体现出了跨区域性、集聚性等新特点。这一模式在多个地区都已经付诸实践,为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合作中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从合作机制为切入点,找到产生管理、利益分配等方面问题的原因,并加以完善,这是本研究的价值所在。绪论部分从研究的背景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并阐述了高校—地方研究院的概念、演变过程,根据两种不同分类标准对该模式进行了分类,同时以广东省和苏州市为例,描述了这一模式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所立足的三个基本理论——开放式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理论和三重螺旋理论,接下来对这一合作机制中的动力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做了详细论述,并简要论述了法制约束机制、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第三部分以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为案例,从其功能定位、主要运行机制、多方利益相关者分析等几个方面详细剖析了这一合作机制中的具体运行状态和发展现状。随后一章选取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和英国沃里克大学三个学校为例,详细分析了国际上这一相似模式取得的经验。第四部分,结合实地调研中的访谈,比较与国际经验的差距,确定了该合作机制中存在的政府、高校角色定位不清晰这一主要问题所在。针对问题,吸收多方观点,从政府和高校两个角度分别提出了四点和三点的建议。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阅读了较多的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访谈获得较珍贵的一手资料。本研究的发现在于政府是这一合作机制的缔造者和最大受益者,同时也是牵制着这一合作机制的良性运行。合理的平衡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权益关系是促进这一机制更好地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