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福州市城区调水(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实地考察、典型样地调查等方法,利用"3S"技术对评价区的景观及植被类型、植物区系、重点保护植物与古树、生态敏感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等陆域生态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评价区内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66科570属1066种,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分布类型多样,以热带为主,其中以泛热带成分最为丰富,温带也占有一定比例。评价区内共有国家II级保护植物樟树10株,福建省级保护珍稀树种油杉2株,另有古榕树16株。评价区的植被可分为3个植被型纲,5个植被型亚纲,7个植被型,11个群系,其中,以马尾松林和台湾相思林群系为主,此外还有米槠林、马尾松-台湾相思混交林、绿竹林、麻竹林、斑茅、五节芒等群系。利用"3S"技术,采取目视解译的方法对评价区的景观类型进行遥感解译,获得评价区各个景观及植被类型的分布面积。研究表明:本项目评价区总面积37.88km2,其中林地面积最大,高达16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2.24%,按照各土地类型面积占评价区总面积比例的多寡排列,依次为林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城建用地>裸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耕地>园地。对评价区主要的植物群系类型进行多样性分析,研究表明:分类学多样性指数比传统的多样性指数具有更好的"区别能力"。利用传统的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获得各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有一定差异,马尾松林与台湾相思林的多样性最高、斑茅与五节芒的多样性最低。利用分类学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得到各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差异明显,同时,得到评价区内各群落的植被类型较简单,受人为干扰严重,物种分布均一性较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将遥感图与工程布置图进行叠加,获得工程评价区和项目占地区与各生态敏感区的位置关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有关规定,本着最大限度降低项目建设对生态敏感区影响的原则,提出施工区等项目建设的优化建议,以期项目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基于3S技术,结合植被及植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项目建设将造成当地景观生态、植被、重点保护植物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植被重建和生态恢复措施,以期将该项目的建设对陆域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