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式讲述到关注现实——论第六代导演的集体转型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anfe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第六代导演从自恋式讲述到对现实关注的转变。近几年来,第六代导演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异军突起,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引起了国内外电影界人士的关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影片在题材选取上关注当下边缘人,在叙事策略上偏好自恋式讲述,在影像风格上强调真实自然,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社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受市场因素的影响,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方面存在的缺陷日益明显,越来越束缚和制约其自身的发展,有限的中国内地电影资源和在不同代际导演之间同时空的竞争使第六代导演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于是,在种种因素作用下,第六代导演悄然发生着改变,完成着个体由年轻到成熟的转型。 当前学术界关于第六代导演的评论专著为数不多,对于第六代导演的讨论大多见于媒体及各类网页,信息较散乱芜杂,良莠不齐。涉及到第六代导演的论文,多数从创作理想、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他们的转变没有系统的梳理与考辨。程青松、黄鸥著《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书是以访谈录的形式叙述,主要是对导演及影片特点的介绍,没有谈及第六代导演的转变;陈旭光著《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一书中,论及第六代导演的先锋性特点,也没有就转型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刘阳著《媒介转型论》一书中,从媒介转型角度,论述了数字化、商业化大背景下第六代导演的转型需要;格非、贾樟柯《一个人的电影》以访谈录的形式,从主观上表现了导演自我转型的倾向和欲望,具体转型表现也没有过多阐述。网络上有不少专家的言论涉及到了第六代导演的转型问题,但只是一些零星的评论和概述,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综合性论述。写作过程中查阅了一些学术论文,吴青青《成长的多元思考——就张元、张扬的电影考察“第六代”导演的转变》中,从叙事语言向传统回归,叙事主题由边缘向中心游移的角度谈及了第六代导演的转型趋势;许小周《走向电影市场的第六代》中分析了第六代的优势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简要地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涉及到如何应对体制枷锁、市场变革等问题。相关学术论文只是从某一个角度论述了第六代导演的转型。本文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上详细论述了第六代导演的转变,对第六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发生转变的原因、转变的表现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一种较全面系统的探讨和理论高度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共包括引言、论文主体、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概括介绍第六代导演整体风格及当前他们面临的形势。论文主体共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总结了第六代导演从诞生至今对中国电影所做出的贡献,从其独具一格的先锋性、开拓边缘化电影新领域、倡导朴素的人文关怀精神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从社会大众化文化转型、体制与电影审查制度、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及个体成熟四方面分析了第六代导演发生转变的原因,考辨论析了当前电影发展的大环境及在这种环境之下第六代导演自身存在的不足;第三章着重阐释第六代导演转变的表现,主要包括从自恋式讲述到关注现实、从边缘向中心靠拢、从私语化到走向市场、从观念电影回归情感电影、从我行我素到渴望被广大观众认同的艺术心态五部分;第四章提出了思考和对策,认为第六代导演在商品化时代应改变过去用艺术性单腿走路的局面,要重视观众的心理期待,讲好故事,讲明白故事,用艺术和市场两条腿走路。结语部分概括了当前中国电影界面临的考验,呼吁社会各界应给予第六代导演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并对第六代导演转型之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
其他文献
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以写海外题材的作品而闻名于世。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给予他独特的视角和特殊的心理感受,使他能够以不同于一般西方人的
《墨经》收于《墨子》,是墨家学派的重要著述,素称难治,二千年间问津者极少。清中叶之后渐有学人进行研究,涌现出一批研究者和专门论著,成就斐然。关于《墨经》与墨子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