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电路电源分配网络设计与电源完整性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bi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子系统向高速度、高密度、高功耗、低电压和大电流的趋势发展,高速数字系统设计与分析的重点已经从信号完整性转移到电源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及其引起的噪声耦合问题已经成为当代高速数字设计最主要的瓶颈,这正是本论文的研究主题。电源分配网络构成了高速数字系统最庞大最复杂的互连,约占全部互连空间的30%~40%。系统中所有的器件都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到电源分配网络上,器件数目成千上万。因此电源分配网络设计与电源完整性分析是数字系统中技术最复杂、最不成熟、意见最不统一的地方。尤其是关于去耦网络的设计与分析,一直以来都是争论不休的焦点。电源分配网络是高速数字设计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电源完整性、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完整性等系统的性能。本论文重点研究高速数字系统的电源分配网络设计与电源完整性分析这一主题;并探讨了与之紧密联系的电源噪声抑制和非理想互连的建模与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1)在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电源分配网络设计的各个重点环节。剖析了电源完整性、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完整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电源完整性、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完整性协同设计的思想。2)提出多输入阻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去耦平面电源分配网络的电气特性,找出了利用输入阻抗设计电源分配网络在高频时难以获得精确结果的根源。建立了一套基于多输入阻抗的电源分配网络设计与性能分析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目标阻抗法无法准确表征电源地平面高频特性的缺点。3)在论证电源分配网络中各元件之间动态电荷交换和传输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够在时域准确表征电容和电感在功率及时传输过程中的作用的新方法。建立了一套新的基于功率传输的电源分配网络的设计与性能分析方法,该方法方便、直接、可靠,并为高速电源完整性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视点。4)探讨了电磁带隙结构在电源噪声抑制中的应用。研究了电磁带隙结构噪声抑制的原理以及应用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磁带隙噪声隔离墙的概念,应用于数字系统的噪声抑制。在获得超宽带电源噪声抑制的同时,很好地控制了附加的额外成本以及由于电磁带隙结构引起的不利影响。此外,还研究了电磁带隙结构中信号走线的传输特性,为电磁带隙结构的实际应用做好铺垫。5)研究了非理想高速互连的建模与分析技术。非理想互连是严重影响电源完整性、信号完整性和电磁完整性的关键网络。从互连的特性区域出发,阐明了建模的基础与要点;着重探讨了高速连接器和过孔两类典型高速互连的宽带建模技术。建模方法深刻地反映了互连的物理信息和电路结构的紧密关联性,能够很容易地被理解、分析、掌握和应用。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了电源分配网络设计与性能分析的各个相关领域,研究结果均通过严格的仿真与实验验证,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高速数字系统电源的设计与分析。
其他文献
目的以九江、株洲和武汉三市为例,分析我国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现状和问题。方莹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问卷调查44家医院160名院长,访谈10位卫生管理知情人,对院长的教育和专业情况、
文章利用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成渝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对其收缩的空间格局、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展开全方位的测算和分析。结果显示:(1)成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建筑,也是京味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北京胡同、四合院大致发轫于元朝,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其数量不断增加,形制更加熟。到了民国时期,由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虽然出现了学习型组织、团队建设等许多的管理方法,但绩效考核依旧受到企业管理者极大关注,并且被频繁的使用
从1868年英国设立世界上最早的投资基金算起,基金已经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基金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1998年3月我国成立第一支封闭式基金开始,目前已成为中
基础设施具有先行性和基础性、不可贸易性、整体不可分割性和准公共物品性等特点。以往东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各国政府,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法律制度不断完善,
空间光通信以其高带宽、高码率、高保密性及抗干扰等优点成为光通信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已成为各国研究工作的热点。信号光发射部分是光通信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直接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类复杂的多因素慢性疾病,目前公认炎症反应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机制,因局部或全身感染等原因诱发循环或动
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人们使用网络的时间越来越多,花在其它媒体的时间则不断减少,他们索取信息的途径及阅读的需求时刻发生变化。那种人们一到办公室就打开报纸的景象已被网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特别是近年来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正在由智能大厦走向智能化住宅小区,进而走进家庭。人们对家居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将注意力越来越多的放在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