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冠心病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肌梗死(MI)后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导致一系列的病理过程,包括左心室的重构,左心室的扩张,最终导致心衰。尽管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进步,但这不能改变已经坏死的心肌功能。终末期心衰治疗的“金标准”是心脏移植,然而供心匮乏是持续存在的难题,很多人都在等待中死去,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将是对人类医学进步的贡献。临床前研究已经证明促血管生长因子能刺激心脏和肢体缺血性疾病侧枝血管的生成,这称之为治疗性血管形成。虽然有许多应用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的研究,但在体内的研究中,这种方法并非总是能够获得成功,原因之一是生长因子在体内扩散快和半衰期短而不能保持其生物活性。因此,加强体内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是达到血管生成治疗目的的关键。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TCH)作为载体材料携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FGF-2)注射入心肌梗死区后,心脏功能修复和心肌梗死区局部血管生成的情况。方法:24只体重从230到270g的雌性SD大鼠分为4组(每组6只),开胸接扎冠状动脉前降支诱导急性心肌梗死后,经心肌向心肌梗死区注入下列物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第一组:PBS组);PBS携带2μg的bFGF(第二组:PBS+bFGF组);TCH(第三组:TCH组);TCH携带2μg的bFGF(第四组:TCH+bFGF组)。手术、注射第四周后,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测在体心脏的功能,然后处死大鼠,取出心脏,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TCH+bFGF组(第四组)与其它组比较,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显著升高,即各检测指标明显好于其它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TCH+bFGF组与其它组比较,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下降,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及最大下降速率(-dp/dtmin)均有显著升高(P<0.001),提示TCH+bFGF组的心功能比较其余各组显著改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心肌梗死区血管密度检测结果显示,TCH+bFGF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01);同时Masson三色染色显示其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01)。PBS组和PBS+bFGF组比较,以上各项检测指标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携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注射入大鼠心肌梗死区,4周时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测显示心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血管生成明显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证明温敏性壳聚糖水凝胶作为载体可保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活性,注射于心肌梗死区可修复受损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