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ritinib的合成方法优化与新路线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ywby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acritinib 是一种 JAK2(Janus kinase 2)和 Fms 样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FLT3)抑制剂。JAK2属于JAK家族成员中的一种,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JAK2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共同参与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调控下游信号的产生。FLT3是一种Ⅲ类受体酪氨酸激酶,在造血和非造血细胞的生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Pacritinib最早于2007年由新加坡生物科技公司(S·BIO)研制,2012年经CTI生物制药公司(CTI BioPharma Corp.)收购后继续开发。2014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授予Pacritinib快速审评通道的资格,并于2021年受理了其新药申请(New drug application,NDA)。2022年2月在美国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骨髓纤维化患者。Pacritinib是一个大环状小分子化合物,结构中含有一个特殊的反式双键。在合成过程中因其大环的构建涉及分子内反应,因此存在分子间的副反应,这对大环状小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提出了巨大挑战。有关Pacritinib合成方法的报道多使用烯烃复分解反应“关环”,导致生成物存在顺反异构体(E/Z),极性相似难以分离纯化。因此,本论文希望对Pacritinib的合成方法开展深入的研究,使用新的关环策略实现Pacritinib的合成,为Pacritinib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对Pacritinib现有合成路线进行调研,总结与分析现有合成路线的异同、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确定了“合成路线一”为本课题拟开展合成方法优化的反应路线,通过实验复核“合成路线一”后,针对其收率低,反应步骤多等问题分别从反应条件和反应步骤两个方面进行初步工艺优化。针对反应收率低的问题(实际的总收率仅为5.9%),对“合成路线一”中的四个反应类型(分别是Suzuki-Miyaura反应、Williamson醚合成反应、芳香亲核取代反应和烯烃复分解反应)进行相关参数的优化,使反应收率分别从19.2%、59.7%、39.9%和42.5%提高到88.9%、83.7%、61.3%和90.8%,其结果是将“合成路线一”的总收率提高到29.2%;针对反应步骤多的问题,通过将分两步反应的烯丙基溴合并在同一步反应中、将醛基和硝基同时还原以及使用N-(2-氯乙基)吡咯烷盐酸盐简化反应步骤,使总反应步骤由9步缩短为6步。其次,针对“合成路线一”中使用烯烃复分解反应进行“关环”造成产物存在顺反异构体(E/Z)的问题,我们运用逆合成分析法,使用含有反式双键的原料反式-1,4-二溴-2-丁烯设计了“新路线Ⅰ”,并开展实验验证其可行性,经不断调整与改进,共设计了5条合成路线,依次为“新路线Ⅰ”、“新路线Ⅱ”、“新路线Ⅲ”、“新路线Ⅳ”和“新路线V”,其中“新路线V”可以实现Pacritinib的合成,该合成路线中使用中间体LH-9和反式-1,4-二溴-2-丁烯通过亲核取代反应进行“关环”,总反应步骤为12步,总收率为4.7%。最后,针对其反应步骤多的问题,继续对“新路线V”进行优化。我们分析了“新路线V”的合成路线,该路线使用了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tert-butyldimethylchlorosilane,TBSCl)对中间体3和中间体7进行保护,增加了反应步骤。因此,我们将原料3-羟甲基苯硼酸替换成含有醛基的原料3-甲酰基苯硼酸,避免了 TBSCl的使用,使反应步骤由12步缩短为8步,与“合成路线一”相比由9步缩短为8步。综上所述,本论文对Pacritinib的合成路线进行研究。通过调研文献,分析不同合成路线的优缺点,根据“合成路线一”的合成方法开展实验复核,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开展相关研究。1)针对反应收率低的问题设置相关参数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使反应收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针对反应步骤多的问题设计新的合成路线缩短反应步骤;3)针对产物中存在顺反异构体(E/Z)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新的Pacritinib合成方法,新的合成方法使用中间体LH-9通过分子内的亲核取代反应与含有反式双键的原料反式-1,4-二溴-2-丁烯进行“关环”,使产物不存在顺反异构体,且反应条件更加温和,反应步骤更短。
其他文献
近年来,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因其在诸多领域的适用性而备受关注,诸多用于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生成的气体放电方法也应运而生。基于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在诸多工业应用中的诱人前景,本文主要围绕着微波脉冲调制放电和微波氦氧放电这两种电源激励频率处于微波频段的气体放电方法,采用在研究大气压气体放电方面兼具准确且高效优点的一维流体模型,分别对微波脉冲调制放电和微波氦氧放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放电机理上分析微波脉冲调制
学位
以新能源发电单元为主体组成的微电网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孤岛运行时的微电网无大电网支撑,惯性低、控制难度大。本文围绕低压孤岛微电网系统分布式控制这一课题,提出了一种分布式分级协同控制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低压孤岛微电网分析其功率传输特性。对于一次控制层,针对传统下垂控制的局限性,设计了电压-有功/相角-无功下垂控制。提出了基于逆变器等效输出阻抗的虚拟阻抗设计方法以实现功率
学位
将生物质燃气内燃发电机组与光伏、储能等分布式电源组合构成生物质微电网,可为农村或农业园区等生物质能资源丰富的区域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生物质微电网具有并网和孤岛两种运行模式,其并网点电压调节和并离网切换控制是保证微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对保证负荷的安全可靠用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在阐述目前常见的生物质发电技术基础上,构建了以生物质燃气内燃发电机为
学位
目前,传统的化石能源正在枯竭,然而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条件和科技水平也大幅进步的大环境下,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环境问题。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因其节能环保等优点得到了大力推广。随着电动汽车在汽车领域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相关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政策应得到相继的建设与完善,为大量电动汽车用户提供便利的设施和满意的服务。因此,本文首先对电动汽车充电站
学位
能源短缺、气候变化逐渐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使得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迅速增长。然而伴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需要面临如何经济有效的收集、传输能源以及保证系统与大电网互联稳定性的挑战。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凭借较大的传输容量和灵活的电源配置等优势,成为实现电网和可再生资源有效整合最经济的解决方案。随着直流系统输电容量及输送距离的不断增加,承担系统互联的直流传输线路面临安全可靠运行的挑战。传统的基于大
学位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仍以传统手术和放、化疗为主。侵袭和转移是其主要特点,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对治疗药物不敏感、耐药快和易复发,这些都迫使我们亟需研发新的药物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肿瘤的生长离不开肿瘤缺氧微环境,缺氧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一方面,缺氧区的肿瘤细胞能通过自身围绕成管状结构,与内皮细胞相通,形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mimicry,
学位
在全球能源清洁转型的背景下,电力行业加快推动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传统的火力发电机组大量的被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所替代,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大规模电力电子化,使系统逐步呈现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态势。由并网逆变器所引发的新型宽频振荡问题在可再生能源渗透率高的地区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了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限制了并网逆变器功率传输。综上,对并网逆
学位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进展性的肺间质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肺成纤维细胞异常活化、增殖并逐渐介导肺间质基质的过度累积、肺组织过度瘢痕化、正常肺泡结构遭到进行性的破坏,最终致使患者肺部气体交换受损甚至肺功能丧失,从而导致呼吸衰竭引起死亡。该病预后较差,死亡率高,确诊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5年。目前,针对IPF的临床治疗手段,除了能够
学位
非血液接触型心室辅助装置能够为心脏供体不足的现状提供解决方案。相比于传统的血液接触型心室辅助装置,非血液接触型心室辅助装置能够减少血液接触型心室辅助装置引起的血栓等问题,减少治疗的费用,并且使治疗方案变得简单。本文以自主研发的按压式心室辅助装置为研究对象,建立正常心脏、心衰心脏、按压式心室辅助装置辅助心脏、按压式心室辅助装置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左心室与血液循环耦合的集总参数模型,并制作出按压式心
学位
电力系统的无功补偿可以有效提高供电效率,降低线路损耗。并联电容器是一种最为经济的无功补偿方式。随着配电网结构的日益复杂,系统电压的波动性逐渐增大,而并联电容器的投切愈加频繁,对投切开关的要求逐渐变高。尤其近几年,电容器爆炸、串联电抗器烧毁和用于投切的断路器损坏的事故频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投切所产生的涌流与暂态过电压造成。为有效解决并联电容器投切过程中的暂态冲击问题,保护补偿设备,本文主要从以下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