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Female Gothic Perspective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哥特是哥特式小说体裁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结合。最早的女性哥特可以追溯到18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女性视角被引入哥特文学研究中,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开拓了一片崭新空间。女性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哥特文本是女性主义发展史中的阶段性表现。在这些文本中,我们不仅能发现女性自身的矛盾以及对父权制度的抗争,更能认识到当时的贫富争执、阶级问题等意义更为深远的问题。因此,对哥特文本中女性主义思想的挖掘能够有力地阐释女性焦虑、恐惧的感受及其哥特叙事话语文本的合理性。透过女性作家在创作中对哥特元素的运用这一现象,可以揭示出当时女性隐秘的自我分裂,矛盾心理和释放手段的本质。而且能够丰富国内关于女性哥特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作为文学领域中的“斯芬克斯”,《呼啸山庄》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与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赏析。《呼啸山庄》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以往学界对《呼啸山庄》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宗教或比较研究。只是近些年来才对它的女性哥特视角有所关注。相比国外,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滞后。而且同内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呼啸山庄》的哥特特点及哥特元素的体现这一方面,很少涉及到女性哥特这一全新的视角。尽管有少数文章略有提及,但只是一笔带过,没有详细、深入的阐释其女性哥特的特色、表现及意义,实属遗憾。   本文在借鉴国外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女性哥特这种新颖、独特的视角引入到《呼啸山庄》的研究中。本文在女性哥特的视阈之下,主要从三个方面解析《呼啸山庄》中哥特元素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首先以凯瑟琳、伊莎贝拉和凯西这三个“疯女人”角色在其哥特式体验中的困境、抗争、胜利为主线,通过这些疯女人的形象挖掘出隐匿在《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恐惧感及其疯癫的根源。其次,分析研究《呼啸山庄》中的女性空间意象,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闭以及女性对自我的封闭。从而更深入的阐释女性在男性话语权为主流的社会状态下,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恐惧与焦虑。最后通过女性叙事的边缘性以及女性对自由的艰苦追寻,深入地阐释女性如何在男性话语权为主流的社会状态下,由焦虑、恐惧到觉醒、反抗最后达到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自由与胜利。   本文不仅解析了作者对传统哥特小说的继承与超越,而且也为现代女性主义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研究素材。同时也对处于重重压力之下的现代女性争取与改变其身份地位提供精神力量。
其他文献
Code-switching(hereafter CS),is a unique linguistic phenomenon that commonly occurs in bilingual or multi-lingual situations.And since the late of 1970s,western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不仅是跨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更是跨文化之间人类活动的转换。然而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言与目的语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差异,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损失无法
我们通常对译文的要求是文从句顺,流畅易懂,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但实际上我们见到的译文,为了保留“异国情调”,原文的语言特征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存在许多洋化和不符合汉语习惯
毋庸置疑,口语在交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确切地说,通过口语人们可以进行最直接最有效的交流。而且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和大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