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园林博览会展览是现代城市呈现自身和扩展自身的重要存在方式,它的根本呈现对象是园林园艺设计。作为现代化都市发展的大型“城市事件”的叙事和实践,园林博览会概念概念传入我国时间并不长,但建设规模逐年增大,每年举办次数减多,从1997年第一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大连落地以来,二十余年时间里,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举办园林博览会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一届园林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对完善地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园林博览会展览是现代城市呈现自身和扩展自身的重要存在方式,它的根本呈现对象是园林园艺设计。作为现代化都市发展的大型“城市事件”的叙事和实践,园林博览会概念概念传入我国时间并不长,但建设规模逐年增大,每年举办次数减多,从1997年第一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大连落地以来,二十余年时间里,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举办园林博览会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一届园林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对完善地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园林博览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取得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呈现“展时门庭若市,展后无人问津”的问题。园林博览会高投入但收入微薄、展后游人稀少、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值得关注。在提倡可持续发展,推崇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如何避免浪费公共资源,不让园林博览会沦为“城市垃圾”,解决园博会展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对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归纳,并对园林博览会发展历史、申办、分级等内容进行梳理。在对欧洲园林博览会主要举办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的发展、展后利用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为我国展后后续改造利用提供学习资料。分析国内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园林博览会展后利用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下园林博览会展后优化策略,并针对展后后续定位、保留模式、改造主体提出相应改造建议。最后以河北省第四届(邯郸)园博会为例,通过资料查阅、实地调研等方式对邯郸园博会规划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区域内展园竞争力进行分类,提出节约资源和激发活力研究策略,展后划区规划、展园改造方案、施配基础服务设套管理、改变运营模式、引进互动活动,植物选择利用等针对性举措,使园址达到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可持续发展贯穿园林博览会展后后续改造为研究内容,最后提出提出邯郸园博会展后利用具体改造方案。
其他文献
目前控制纳米颗粒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仍然是一项挑战。本工作利用不同表面修饰物对氧化铁纳米颗粒(IONPs)等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性能,再将不同修饰的IONPs分别与细胞共同培养或注入鼠脑后,研究其与生物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面向生物医学领域的不同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以聚乙二醇(PEG)和乙酰丙酮铁(Fe(acac)3)为原材料,利用高温热分解法制备具有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国家对红色旅游产业的大力支持与推动,红色旅游因其宝贵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具有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红色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但是逐渐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了体验人群的消费体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景区体验人群的体验感受通常是促进或者阻碍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能给体验人群带来独一无二、情感沉浸式体验的
近年来,二甲酸钾(KDF)作为抗生素的良好替代品被广泛的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但直接使用利用率较低。本研究为提高KDF在胃肠道的利用率,延长作用时间,采用乳化/外部凝胶法制备KDF/海藻酸钠(ALG)微球和KDF/A型分子筛(zeolite A)/ALG微球,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RSM)优化设计实验,对优化后微球的结构进行FT-IR、XRD、SEM和TGA等分析表征,并对KDF微球中药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传统聚落的格局及传统民居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响应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本文以滇南傣族、桂北壮族传统聚落和民居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研究法、多学科综合法、对比研究法、系统归纳的研究方法,对两大民族的传统聚落、干栏式传统民居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其影响因素,为两地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更新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包含三个部分。首先,通过阅读文献,梳理两个民族的
务川县是全国两个以仡佬族、苗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之一,属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县。耕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耕地资源日益减少,故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耕地的质量与数量。本文以务川县为研究区域,对该区域进行耕地土壤的地球化学调查与研究。在查明研究区域养分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之上,再依据《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 0295—20
千枚岩全风化土作为一种区域性特殊土,是变质岩千枚岩经历长时间物理化学、风化搬运作用形成的,在广西桂林龙胜地区广泛分布。桂林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区,环境炎热多雨,在该地区典型气候条件下的千枚岩全风化土边坡土体常处于非饱和状态,并且经历了长时间的干湿循环作用,土体强度会受到含水量及干湿循环的显著影响,降低其边坡稳定性。因此,研究千枚岩全风化土的强度特性对于分析评估和治理千枚岩全风化土边坡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基于医学与园林景观学跨学科研究现状,以健康为桥梁,从慢性病患者行为和心理需求角度,深入探讨了园林景观空间、要素与慢性病康复需求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提出景观空间特征及营造策略,对研究和建设促进慢性病康复的新型园林景观环境,提供新的思路。文章在对近三十年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演绎建立研究路线框架和实地(桂林园林植物园)调研选取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样本数据、参与景观空间系列活动的慢性病(癌症)患者
村落公共空间不仅是村民最重要的公共交流场所,也是村落整体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充满活力的乡村公共空间能够激发村民进行活动交往的热情,提升交往活动频率,其次村民的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以及乡村民俗活动等也都依托于乡村公共空间这个平台所发生,是维系乡村居民情感的纽带,且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与其选址布置方式也都直接影响着村民活动交往行为,在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
随着社会主义进程的加快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我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演变正在加剧并且呈现出新的特征。表现为随着社会发展一部分乡村聚落面临着演变成荒地或者随意开发建设的情况,导致最终演变形成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另一发展阶段。乡村聚落因承载农村人口活动而变得有意义,对桂林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对把握其演变及特征、丰富乡村聚落地理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桂林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揭示桂林
传统村落是在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人居空间。而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承载着村民进行生产劳作、公共交往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村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热潮下,村民需求被忽视、日常生活被侵扰,公共空间风貌被破坏,村落传统文化逐渐消逝等都是传统村落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