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中的蓝光受体主要有7个,分别为两个隐花色素(CRY1和CRY2),两个向光素(phot1和phot2)和三个LOV/F-Box/Kelch-domain蛋白(ZTL,FKF和LKP2)。隐花色素(Cryptochromes,CRY)是类似光裂解酶的黄素蛋白,由N端的PHR(Photolyase Homohogous Region)结构域和C端的CCE(CryptochromeC-Terminal Extension)结构域构成。PHR结构域由光裂解酶进化而来,序列高度保守,隐花色素的PHR结构域以非共价闭合的方式结合生色团(favin adeninedinucleotide,FAD),感受蓝光信号。CCE结构域是隐花色素特有的结构域,是隐花色素的功能效应区,无特定结构。目前,对于拟南芥隐花色素蛋白CRY1和CRY2介导的蓝光信号转导途径已有一定的了解,但CRY的原初光反应(photoexcitation)及其去敏化反应(desensitization)两个重要过程的分子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已有证据暗示,拟南芥CRY的磷酸化及二聚化对其起始蓝光信号转导至关重要,但各原初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尚不清楚,例如CRY的二聚化为其功能所必需的,然而已报道的CRY的二聚化反应均无蓝光反应,有研究推测这是由于植物体内相关蛋白介导的去敏反应而造成的。因此,发现与隐花色素的二聚化及去敏化反应相关的蛋白并探究其功能,对揭示植物蓝光信号转导的起始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本实验室及合作者通过FOX huntingsysterm筛选得到的可能与CRY2互作的蛋白BICs(blue-light-dependent inhibitorof cryptochromes)的基础上,通过酵母双杂交等实验,证明了CRY2与BIC之间的互作机制,并通过优化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提取、转化体系,发现了植物体内存在蓝光依赖的CRY2二聚化机制,证明了BICs能够抑制CRY2蓝光特异的二聚化,影响CRY2光小体的形成及CRY2与其互作蛋白CIB1的互作,从而影响CRY2介导的蓝光信号转导。本论文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和植物体内免疫共沉淀实验,分别在体外和体内证明了BIC1、BIC2蛋白能够与蓝光受体CRY2相互作用。其中,BIC1与CRY2是组成型的相互作用,BIC2与CRY2是蓝光依赖的相互作用。(2)优化了拟南芥原生质体的提取和转化体系,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在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中证明了蓝光受体CRY2在植物体内同源二聚体的形成是蓝光依赖的,同时证明了BIC1、BIC2蛋白能够抑制CRY2蓝光依赖的同源二聚体的形成。(3)创新性地利用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研究CRY2光小体的形成和变化趋势,证明了BIC1、BIC2蛋白能够抑制CRY2蓝光依赖的光小体的形成,从新的角度,证明了BIC1、BIC2蛋白对CRY2介导的蓝光信号转导途径的抑制作用。(4)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在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中证明了BIC1、BIC2蛋白能够抑制CRY2与其互作蛋白CIB1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CRY2的信号转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