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是我国农村金融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2月25号银监会放开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允许有资质的外资银行参与农村金融服务。2007年底,全国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汇丰随州曾都村镇银行在湖北成立。汇丰的下乡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引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带来了“羊群效应”。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将目光瞄准中国农村市场,尚不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将面临挑战。本研究希望通过微观切入的方式来判断外资银行作为一个涉农金融机构和一种市场认知度高的国际品牌,能否通过自身示范效应、有效竞争和技术溢出等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涉农金融机构起到正向引导作用,又是否会在其进入初期,以微弱的资产和机构份额对农信社带来挤出效应,从而在宏观上了解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对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第一章是导言部分,主要通过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从总体上概括文章的基本框架。另外本章还对与此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理论知识进行概括综述。第二章从外部环境动因和外资银行自身发展需要两个方面分析了外资银行下乡的原因并对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进行了梳理。金融基础设施不足和资金非农化严重造成的金融有效供给不充分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的最重要问题,也是外资银行下乡所看重的商机。另外我国正逢城市扶持农村的战略转型,“三农”问题成为国家下阶段工作的重心,各项扶农支农政策的实施为外资银行进入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从外资银行自身方面,国内银行业的迅速崛起迫使外资银行在城市发展中步履艰难,打开农村市场,寻求错位发展成为外资银行新的利润驱动。纵观所有外资农村金融机构,总体而言,外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尚处于开拓期,他们不在乎眼前的利益得失,而是看重农村市场的长远收益。第三章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外资银行短期内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该影响主要有正反两个方面,正面积极的影响包括:示范效应,竞争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改革效应。外资银行下乡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利方面主要体现在削弱我国涉农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对中资农村金融机构的人才抢夺也是负面效应的一个方面。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这章是通过对湖北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数据实证检验外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信社的效率、放款能力、市场份额和贷存比率的影响。选择农信社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面对外资银行的进入,最受冲击的是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其服务对象是“三农”且承担了90%的农业贷款,因此将农信社作为实证检验的对象最具说服力。本章通过DEA的Malmquist指数分析得出,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在短期内对湖北农村信用社的效率提高影响显著,但是其对外资农村金融机构所在地的农信社技术溢出效应有限。多元线形回归模型也从实证上检验出外资银行进入能够促进农信社贷款余额、市场份额和贷存比率的增加。这是外资银行进入规模过小和农信社面临压力时积极应对的结果。第五章是对政府和金融机构两个方面提出了应对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就政府而言,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高效可信的农村信用体系刻不容缓。在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方面应当有张有弛,有的放矢;国内的涉农金融机构应该更具长远眼光,重视农村市场,提高服务创新能力,强化品牌效应,积极在农村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开展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