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高中学生物理建模和应用模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高中物理教师的高度重视。但如何有效的进行物理模型教学成了广大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研究学生在物理模型建立方面的现状,为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在研究了国内外关于物理模型研究状况的文献资料基础上,本研究逐步厘清了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常见分类方法,了解了常见的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学上能力的概念,给出了物理建模能力概念,把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过程细分为八个指标:物理情景分析、任务分析、研究对象确定、对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突出主要因素和忽略次要因素、模型初建、模型的评价修改、模型确认。并对八个指标进行了细化和量化,主要采用了测量和口语报告的方法对高三学生实施了测量研究。为能较全面了解学生对物理模型的了解情况和在平时学习的关键环节上对物理模型的关注意识,又辅助做了问卷和个别访谈。通过对各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学生物理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掌握相对较少,缺乏建立物理模型的基本思维过程;(2)在面对缺少数据和现成模仿模型的物理问题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往往不能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本质,最终建立科学合理的物理模型;(3)对物理情境的直观描述个别学生做的比较好,但仍有大部分同学存在问题,这也影响了他们的物理模型的建立能力:(4)对原来已学过的经典物理模型的特点掌握不够准确,特别是它们的适用条件不是很清楚;(5)学生对物理模型的定义、分类及建模意义了解较少,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建立正确合理物理模型的能力;(6)学生平时在学习中不是特别重视物理模型的主动学习,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学习物理模型建立能力是没有用处的;(7)通过研究还可以看出学生的物理模型建立能力与他们的物理考试成绩有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