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液如同粮食一般,乃国家之战略资源。采供血工作是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无偿献血是保证医疗临床安全用血的重要形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在地方推行无偿献血,使无偿献血和有偿献血同时并存,但随着有偿献血所带来的一系列经血液传播疾病问题的出现,全部推行无偿献血便成为共识。1998年10月1日,中国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确立了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标志着我国无偿献血工作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法律法规标准不断完善,血站管理也逐步规范;完善了采供血服务体系,血液供应得到了保障;强化地方政府的作用,形成了多部门协作机制;无偿献血的队伍在不断扩大,献血量持续稳定增加;血液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随着2011年“郭美美”事件(冒充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炫富)的爆发,红十字会名誉受损,整个公益事业受到冲击,同时随着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产生了不少制约献血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矛盾,血液紧张常态化就是集中表现之一,这也是我国无偿献血事业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南宁市无偿献血工作也因此受到影响,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政府在开展无偿献血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清,因此,血液紧张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政府的角色定位的改变。通过角色定位的改变,达到权责分明,目标清晰,真正赋予公众实惠权、知情权、主动参与献血活动的最终目的。本文针对政府角色定位问题出现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在无偿献血工作管理中,政府应该切实履行法律赋予政府的责任,加大力度对无偿献血工作的领导和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政府如何通过自身角色的转变促进无偿献血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患者生命的安全做一个研究和探讨。因此,对血液紧张现象背后政府角色定位的剖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