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自血穴位注射联合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benc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较多的学者采用自血、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并取得较好的疗效。但鲜有二者疗效比较的临床研究。本实验分别将其联合以中药配合依巴斯汀为基础的治疗,对比自血和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慢性荨麻疹的联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依巴斯汀及自血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联合依巴斯汀及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结束后的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分别在治疗后的第7、14、28天对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疗程结束后,对痊愈患者随访1个月。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等。研究结果:共入选病例6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可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的病例分别为32、33例。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8天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分别为43.75%、53.13%、84.38%,对照组在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8天分别为39.39%、48.48%、81.82%,治疗组略优于对照组。组间同期比较经卡方检验,χ2值分别为0.022、0.015、0.076,P值分别为0.883、0.903、0.783,差异没有显著性。治疗组治疗后第7、14、28天总有效率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第7、14天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第14、28天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0.567,P=0.451和χ2=8.576,P=0.003)。对照组治疗后第7、14、28天总有效率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第7、14天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第14、28天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0.547,P=0.459和χ2=10.882,P=0.001)。治疗组治疗后第7、14、28天与治疗前比较,各观察指标与总积分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第7、14天比较,各项指标与总积分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第14、28天比较,各项指标与总积分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结果与治疗组相似。组间治疗前后同期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疗程结束1月内随访,治疗组复发2例,对照组复发2例,复发率分别为20%、18.18%。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5%、3.0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证明所采用的两种治疗方案都能有效控制慢性荨麻疹,且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低,但两种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不具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在第7、28天体现出显著的治疗作用,在第14天治疗效果则不明显。表明依巴斯汀对使用该药敏感的患者见效快,中药和穴位注射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发挥作用相对较慢。由此可见:1、自血和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注射疗效相近,临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2、在临床工作中,对经依巴斯汀治疗1-2周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变更抗组胺药的剂量、种类或联用其他抗组胺药;3、中药和穴位注射应当坚持较长时间的疗程,不少于28天。
其他文献
韭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因其抗寒耐热,适应性强,在全国各地均可种植,尤其在北方地区,温室栽培规模增长迅速。为了克服因栽培
介绍了鞍钢新烧结分厂在265 m2烧结机上采用二次连续低温点火技术的情况.该技术应用后,取得了降低燃耗和提高烧结矿产量的显著效果.
精原干细胞(SSCs)是哺乳动物成体睾丸生精上皮内唯一可复制的多潜能二倍体细胞,它能在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冻存及同体或异体移植.1994年,Ralph Brinster实验室[1]首次报道了
[本刊讯] Fortescue金属集团在西澳北部皮尔巴拉地区开发的18.5亿澳元的铁矿项目被认可为国家重要项目,该项目每年将为澳出口额增加16亿澳元。
本文主要介绍了糜黍品种选育、选地整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