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和GIS的武汉市南湖水域与土地利用演变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7042500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及观光旅游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城中湖泊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对城中湖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生态系统日益恶化,功能受到严重威胁,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和环境压力。因此,保护和恢复城中湖泊湿地资源,重建健康的城中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以武汉南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借助ERDAS影像处理系统及ArcGIS平台,对研究区1989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四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得出南湖1989-2005年水域湿地变化态势、南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影响其变化轨迹的驱动力。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分析南湖水域近16年变化得出,南湖水域面积变化幅度较大,从1989年的1539hm2到2005年的789hm2,水域面积减少了750hm2,1995-2005年湖泊萎缩较快。(2)从南湖岸线分维整体来看,1989年到2005年南湖岸线分维值不断降低,1989年到2000年南湖岸线分维值呈缓慢下降趋势,受人类干扰较少,2000年到2002年分维变化明显,人类干扰强烈。(3)从南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幅度来看,建设用地、水域、耕地变化幅度较大,1989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所占比例依次为:建设用地>水域>草地>耕地>林地>未利用地。200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变化大小依次为: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林地>未利用地>耕地。也就是说1989年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所占比例与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所占比例不太一致。(4)从南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来看,建设用地、水域、耕地变化速度较快,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变化速度较慢。(5)从南湖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不同时期差异来看,三个时段的转移矩阵差异明显,2000-2005年的的转换面积大于前两个阶段,说明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较大,水域面积逐渐转换为建设用地,耕地面积也主要转变成建设用地,经济膨胀过程中建设面积的增大,使南湖地区水域和耕地面积急剧减少。(6)从南湖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总体转化特征来看,在研究期间内,南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转化按面积变化大小排序依次是:水域转化为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建设用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水域转化为草地>未利用土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建设用地转化为草地>耕地转化为草地>林地转化为草地>建设用地转化为未利用地>耕地转化为未利用地>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地>草地转化为林地>水域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水域转化为未利用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林地转化为水域>林地转化为未利用地>水域转化为林地>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水域>草地转化为耕地>林地转化为耕地=草地转化为水域。其中建设用地、水域、耕地是最主要的转化。(7)经过分析可得出人口、城市化、工业化是南湖地区水域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其他文献
为了考察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实施内容依托教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本项研究以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托准实验研究,对教学实验前、后的测试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
基于中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多目标性特征,综合考虑专家、校领导、家长意见,构建了中学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以期进一步挖掘教师潜力,科学评价教师绩
个体素质的优劣,是其功效发挥、价值实现的内在决定因素。对个体素质的要求,因时间、环境、功用的差异或变化而不同,以其与实践对象的适应程度为评定标准。因此,要研究秘书
我国石化行业装置日趋大型化和高参数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并操作简单的高温分析方法迫在眉睫。在充分了解各国规范中高温分析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后,国内分析设计标准宜适时引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依据和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财政专业人才需求的减少,财政学专业面临的问题越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战乱之时。战争激化了希腊的各种内在矛盾,使它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处于社会两极分化以及不断的战争之中,呈现出一派乱世景象。特定的社会环境、城邦制度
<正>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脱节有多方面的原因,但"等、靠、要思想是主要因素。"等"就是有的基层单位、项目部不主动做好安全管理的查漏补缺,而是等公司和建设主管部门来检查发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大学生德育可以借鉴其中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德育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德育工作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通过构建"四位一体"的模式更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