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法学的空间阐释——从卡尔·施米特《陆地与海洋》说起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cwor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法学研究的是法律与政治最密切相连的知识。在这一知识领域,德国的卡尔·施米特是佼佼者。他一生关切现实政治,被认为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陆地与海洋:世界史的观察》是一部以欧洲近代历史变迁为线索,以空间意识的变化为视角的政治法学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施米特从陆地与海洋的对抗出发,展现了他对20世纪政治法学的观察。在这一观察中,施米特关注了政治法学与空间的关系,并作出了对20世纪政治法学主流思想形态----自由主义的反思。施米特关注到了政治法学与空间之间的纠缠交错。它源于一种古老的空间观:陆地与海洋相互分离、彼此对抗。从人们最熟悉的两个意象(陆地与海洋)出发,施米特回顾了欧洲近代史的发展。在史论结合中,阐释了政治法学与空间的联系,并探索这种联系背后的逻辑。在探索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历史的发展源于比希莫特与利维坦的对抗。这两种动物代表着陆地与海洋,关涉着人类的政治命运。在陆地与海洋的对抗和空间意识的转变中,捕鲸人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空间革命促进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现代性的诞生。空间革命使得陆地性的政治法学传统遭遇海洋性自由主义的侵蚀。尽管大海吞噬一切,却也无法抹去它本原上与陆地的差异。在施米特看来,原初的陆海差异不因技术兴盛、时代进步而变化。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立足文本,解读施米特对世界近代史的观察,意在回答:缘何从这部作品开始阐释施米特的政治法学观。施米特如何论述政治法学与空间之间的勾连。其中可细分为缘何是《陆地与海洋》、比希莫特与利维坦的前世今生、新大西岛的崛起、空间革命、密涅瓦的猫头鹰四个小节。这四个小节主要回顾了施米特的阐述,并指明他在一个中立化时代之下面对历史经验,试图找寻解决德国问题的药方的写作意旨。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施米特政治法学的空间阐释。主要体现施米特如何从空间观中找到现代政治法学的元素。具体分为:原初的起点、船与住宅、陆战与海战、大地之法与海洋之法、空间革命与秩序重生五个小节。力图展现政治法学同样具有空间特性。陆地性存在的法理基础与海洋性存在的法理传统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源自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天然分离与对抗。第三部分点出施米特做此观察目的在于对现实政治法学进行反思。空间革命的发生导致自由主义成为控制人们心灵的利维坦。海洋性的、否定政治的自由主义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并形成了中立的、技术性的自由主义政治法学。施米特之所以耐心地回顾一场空间革命,主要是为了追本溯源,找出自由主义的危机所在。这个危机就是对政治之否定。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结论。主要指出施米特回顾历史,进行政治法学的空间阐释的意图:正是为了让已经脱离了政治的政治法学回归到政治之上。这样的回顾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就是一场大地元素的复归。要复归政治,需要正视敌对、找到敌人和朋友;需要抵挡住技术性之侵入,守住政治法学之本土性;需要作出政治决断。在施米特看来,人类无法摆脱敌人,人类社会无法回避政治。
其他文献
法学家是在西方法学发展历程中享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一类群体,他们著书立说,发表言论,参与立法,进行司法实践。自清末立法变革开始,中国的文人志士便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法学理
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正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贸易交往方式,冲击着人们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和模式,并逐步走入社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中去。同时,作为
有社会存在就有纠纷,而纠纷的有效解决需要以完备的纠纷解决机制为依托。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需要从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充分利用在处理地方矛盾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成熟期。稳固的经济基础为上层建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而作为上层建筑的传统儒学也在理论体系上得到了升华,逐渐发展为更具哲学思辨性的理学,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改善农村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伟大战略。在实施这一伟大战略的过程中村落宗族对农村生活的影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