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英交替传译的目的是传递讲话者所要表达的语义,使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能够相互理解,达到交流的目的。为了达到交际这一目的,译者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就必须树立语篇意识,不能将语言孤立对待。而要实现语篇的逻辑性就要通过衔接手段的运用。“语篇特征体现在很多方面,如衔接就是语篇特征的一个重要内容”(黄国文,1987:9)。衔接手段主要包括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逻辑语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在汉译英过程中要想实现语篇的连贯,就必须对衔接手段进行处理。本文的第一部分对口笔译衔接手段使用差异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首先介绍语篇的概念,然后介绍衔接的概念,最后对语篇和衔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衔接是实现语篇的手段这样一个结论;第三部分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语法衔接,词汇衔接,逻辑联系语)进行了对比,分析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为第四部分具体实例的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截取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的例子,通过对作者平时进行口译训练的译本和外交部译员的分析和对比,以第三部分的理论为指导,得出由于口译环境具有及时性,不可预知性和高压性的特点,译员采用的几种主要的衔接手段为:时和体的运用,添加,转化和省略。这些衔接手段借鉴了笔译衔接手段的内容,可以帮助译员减少记忆,笔记和句子转换的压力,但是由于口笔译工作环境的区别,笔译中的衔接手段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口译中,例如添加新词/短语。第五部分是总结段,对前面几个部分的内容做了一个大概的总结。本文在研究中既借鉴了以往学者的经验同时也有创新,例如,作者通过对以往汉译英口译语篇衔接的研究结论学习后发现,语法衔接中时和体的运用是很多学者忽视的一个部分。但是,由于英语具有屈折变化而汉语没有屈折变化使得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想实现语篇的连贯必须把这个差异纳入考虑范围。作者在本文中对此做了一定的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源语中出现“已”,译员都会使用完成时。但是,如果源语中没有出现“已”,但是涉及的动作是对现在有影响的,有些译员就没有使用完成时的意识。而政府工作报告里所涉及的动作大部分是对现在有影响的,故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应该树立使用完成时的意识。但是研究还存在局限性。例如,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从语篇衔接的层面考虑,没有加入文化差异的背景,也就是说在文化差异背景下如何转换两种语言的衔接手段,使译文更加流畅,更符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