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IM标准在外科住院病人营养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pgis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养不良诊断缺乏统一标准,全球领导人共识(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GLIM)即GLIM标准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种基本的营养评估方法,但其缺乏临床有效性验证,探究GLIM标准的临床应用意义重大。本研究分为两部分,通过对GLIM标准进行应用和验证,为临床营养不良诊断提供依据和新方法。第一章术前去脂体重指数在胃食管癌手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术前去脂体重指数(Fat Free Mass Index,FFMI)降低对胃食管癌手术病人临床预后的影响,并验证FFMI在GLIM标准中的应用地位。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在四家三甲医院接受胃食管癌手术的患者,术前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人体去脂体重并计算得出FFMI,根据GLIM标准提供的FFMI界值,将患者分为FFMI降低组和FFMI正常组,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结局,并观察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FFMI在诊断营养不良方面的相关及一致性。结果本研究纳入182例胃食管癌患者,相比FFMI正常组(n=1 18例),FFMI降低组(n=64例)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P<0.05),而住院时间、术后肠外营养时间及其它临床结局如术后并发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和FFMI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r=0.661),结合病因学指标,BMI和FFMI诊断营养不良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对卡方检验P=0.344)且一致性中等(Kappa=0.463,P=0.002)。结论胃食管癌病人术前FFMI降低与术后临床结局密切相关,FFMI可作为GLIM表现型指标之一。第二章GLIM标准在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营养评估中的应用目的探讨GLIM标准在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营养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临床营养治疗中心住院的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应用GLIM标准和2015年欧洲营养与代谢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ESPEN)共识诊断营养不良,并观察GLIM表现型指标之间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结果本研究纳入320例患者。GLIM诊断的营养不良率(93.4%)高于ESPEN诊断(80.9%),两者的一致性中等(Kappa=0.459)。结合病因学指标,FFMI诊断的营养不良率(79.7%)高于BMI(70.6%)、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55.6%)、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53.1%),FFMI和后三者的相关性较强且一致性中等(P<0.01),营养不良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ASMI(P<0.001)外]。以2015年ESPEN共识为标准,GLIM表现型指标中肌肉量减少灵敏度最高(91.9%),肌肉量减少指标中FFMI灵敏度最高(90.7%);肌肉量指标和其它营养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住院时间延长组中非自主体重丢失、低SMI、高C反应蛋白的比例更大(P<0.05)。结论GLIM标准可作为一种新的诊断营养不良方法,更多的验证研究是必要的。
其他文献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涉及到多种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症状的存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帕金森病伴随症状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但当患者药物疗效明显减退并且出现严重的药物相关并发症时,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患者可选择的一种治疗方案。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发展为直接获得脑深部核团电信号提供了
目的脑卒中是目前导致我国人口死亡及残疾的主要病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多发。近年来研究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细胞焦亡有关。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具体的保护机理比较复杂,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以细胞焦亡关键基因Caspase-1为切入点,研究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进一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1.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2.分析2种NF-κB因子(p65和c-Rel)在新生大鼠HIBD模型及使用G-CSF干预后的变化情况,探讨NF-κB信号通路在G-CSF对HIBD的神经保护效应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将54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氧缺血脑损伤组(HIBD组)及G-CSF治疗组(G
研究背景住院预约是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可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但随着住院预约服务的推进,失约现象日渐凸显。患者失约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医疗资源浪费,还会严重影响社会诚信体系。加强对住院预约患者管理,预估患者就医行为意向,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减少患者失约。证据表明,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调节常识模型能科学分析行为意向,据此推测:通过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和自我调节常识模型构建住院预约患者就医
第一部分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核心基因和 microRNAs目的基于GEO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和microRNAs,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预测NEC进展过程中的核心基因与分子机制,探索NEC潜在的治疗靶点,为开展后续基础实验与临床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从GEO2R在线分析网站获取NEC肠道样本及非炎性疾病患儿肠道组织mRNA和microRNA 数据,以获取差
目的:根据国内外指南推荐,新辅助放化疗是局部晚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法,而对于评估可切除的寡转移直肠癌,也建议在全身化疗基础上行原发灶放疗并考虑择期或同期切除。然而,对于微小或难以通过病理明确的寡转移,普通影像学检查并不能够完全鉴别。在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方面,肿瘤标志物等临床指标预测肿瘤反应的特异性较差,现有的免疫评分也因为组织结构的破坏而并不适用于接受过放疗的直肠癌患者。近年来,基于外周血免疫细
背景: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脑卒中发生排行第三的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瘤多数发生在40-60岁人群,发病率约3%,自然破裂率大约1-2%,并且急性期死亡率可达50%,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2015年欧洲国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试验组织的一项研究充分证实了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通过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方法的治疗是安全性的及有效性的,并且血管内治疗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已成为主流治疗方法。关于这个有很
研究背景:全球每年有2亿多的成年人接受大型非心脏手术,这类患者的数量还在持续增长。目前研究聚焦于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病情评估,对术中评估决定患者术后是否进重症监护病房(ICU,Intensive Care Unit)的客观标准的研究尚未见大量文献报道。然而,对于行腹部择期大手术的危重患者而言,他们在术中往往历经了超术前预期的手术创伤、应激反应、出血输血、器官低灌注、缺血缺氧、体温改变、麻醉残留和疼痛等
目的和意义肥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研究已证明:肥胖是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孕前BMI增加与PE临床表型相关研究甚少,且结论不一致。CA125作为经典的卵巢恶性肿瘤标志物,近年被证实与心血管疾病存在相关性。本文旨在探讨孕前BMI对子痫前期临床表型、脏器功能损伤,以及CA125与PE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招募确诊宫内单胎妊娠(妊娠6-8周)且要求生育孕妇,记录
一、研究目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内质网(ER)和线粒体的功能状态对于细胞命运至关重要,其中X-盒结合蛋白1(XBP1)是内质网应激(ERS)中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研究表明,Noll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与肾脏IRI密切相关。已有文献证实XBP1是NLRP3的上游分子,但是,在肾脏IRI中,XBP1如何调控NLRP3以及是否能够影响ER或者线粒体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