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茅盾为首、吴组缃、沙汀、艾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他们加以文学表现的内容,“父子关系”是不可回避的表现内容,具有不同的文学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本文以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研究为契机,探究其独特的文学艺术。在引言中,呈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对“父子关系”的关照,同时对文学研究界中“父亲”形象的研究进行文学综述,并将研究成果分门别类,确定了三个研究方向,但从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角度对“父子关系”的研究是匮乏的,因此本文选择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作为研究目标。第一部分主要采取了学术历时性的研究方式,阐释了“父与子”的文学母题,“父子关系”不仅是家庭生活中重要的关系,更是一个社会层面的缩影,“父子关系”在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体现,这种文化背景是社会剖析小说中的“父子关系”文学表现的重要依据和表现内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社会剖析派小说中对“父与子”主题模式的延续与变异,将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划分为:显性的“父子关系”、隐性的“父子关系”和象征意义的“父子关系”,这三种的关系模式中一方面继续表现“父子关系”中的传统内容,有着五四时期对“父亲”封建传统的批判的内容;一方面将30年代的政治和阶级纳入其中,直接以社会剖析的方式介入生活,在这种文学嬗变下反映出文学、社会、政治和生活等方面较以往的差异。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社会剖析派作家在处理“父子关系”时,有着不同的文学选择及因由。他们所表现的“父子关系”的内容服务于他们所从事的社会剖析工作,由于他们的人生阅历、成长背景、社会关注点的不同,导致他们在反映“父子关系”带有他们独特的艺术眼光,有着不同的文学价值取向。第四部分主要论述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的价值与局限。他们在处理“父子关系”题材时继承了20年代文学的表现内容,同时又承载在30年代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和阶级内容,并对40年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文学指引,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链条之一,同时这种直观的切入生活的方式不可避免的带有说教色彩,文学流于政治的附庸的艺术创作方式,对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带来了冲击。在结语中,从创作背景、文学表现内容、艺术成就以及文学评价等方面对社会剖析派小说中的“父子关系”进行了研究梳理,从一个文学流派的内部角度辩证的研究分析“父子关系”,为“父亲”形象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思路,这也是本文的旨归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