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教育课程是学校法治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是法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成效,因此对普通高中法治教育实施状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选择山西省忻州市三所普通高中作为案例学校,通过问卷、现场考察,对其法治教育课程的内容、教学和目标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对案例学校法治教育课程实施的调查发现,法治教育课程教学对学生法治观念形成、法治知识的掌握、法治素养的提升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研究也发现,普通高中法治教育课程实施中也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课程内容不够全面,关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的内涵与精神、法治与民主的关系等基础性内容没有呈现在课程内容中;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内容缺乏相对独立性,不能很好地与初中、高校法治教育课程衔接,形成完善的法治教育课程体系。法治教育的课程教学主要由思想政治教师承担,由于大多数思政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法律专业教育,加之职后又缺少相应的专业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普遍不强。法治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仍然是沿袭传统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教学范式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课程实施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课程实施的评价方式不够科学,评价目的仍然以筛选与选拔为主,发展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鲜有应用;评价内容侧重法律知识而轻能力和态度价值观;评价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较少参与。学生法治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公民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为了提高普通高中法治教育课程实效性,教育行政部门完善相关制度,保障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供给,并对学校法治教育进行监督检查,推动课程的实施。课程作为学校法治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相关主体要在做好课程标准的编制、明确课程的价值与定位的基础上,对课程模块与内容进行调整,积极的开发课程资源,改革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决定性因素,要理顺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任教的体制机制,加强在职教师的法治教育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营造积极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通过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将法治理念融入到学校管理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借鉴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经验,将学校法治教育与社区活动有效结合,在社区的真实情景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参与、思考,将课本知识内化并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