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协助改进和完善在校大学生学校支持体系,为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加强学校适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了方晓义等人主编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800名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44%。对回收问卷资料进行核对整理后,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和校验,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分类变量和连续性变量,数据分别被描述为频数和百分比以及均数±标准差的形式。t检验和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不同组间人口学特征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留守经历大学生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存在差异,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适应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平均得分为(192.81±25.88)分。②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学习适应(t=-3.366,P=0.001)、校园生活适应(t=-2.612,P=0.009)、择业适应(t=-2.817,P=0.005)、情绪适应(t=-2.703,P=0.007)、自我适应(t=-2.634,P=0.009)、满意度(t=-4.116,P<0.001)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适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11,P<0.001)。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月均生活费、年级、学习成绩自评得分、家庭人均年收入等是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 结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高校应该着手于完善和创新在校大学生学校支持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