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也是当今全球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热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定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反映。对景观格局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发现自然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机制,通过人类调整自身行为,优化配置资源,强化生态调控,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市青浦区位于上海东西发展主轴线的西端,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十五”期间城市化进程显著,经济增长迅速。其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是一种典型的自然景观被人工景观所取代、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过程。研究这一地区景观变化特征、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不但能认清生态环境变化的机制,还可以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景观生态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利用GIS,RS方法,以青浦区为研究案例,研究了区域景观格局的尺度效应,并对其2000~2004年间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其驱动机制,在景观格局优化原则的指导下,对青浦区景观生态规划有关景观格局规划、绿地系统建设规划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一、本文基于ETM遥感影像数据和GIS技术,采用优势规则栅格聚合方法,对分类的ETM数据进行了粒度变换,从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研究了景观格局的空间粒度效应。主要结论如下:①不同的景观类型、不同的景观特征指数对粒度响应存在差异,在景观类型水平下,景观形状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对粒度响应的敏感性较高,草地景观、交通用地景观、建筑用地景观的敏感性较高;在景观水平下,斑块数量、景观形状指数敏感程度较高。②景观指数的粒度响应曲线存在尺度转折点,其中第一尺度区域多为20m到40m或20m到60m。第一尺度域是选择适宜粒度的较好取值范围,所以本研究中所用景观类型图进行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为30m~40m。③研究中还发现优势景观往往随着粒度增加面积增大,形状规则的景观对粒度响应敏感程度低;由不同指数表征相同的生态现象可能会出现相反的粒度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景观指数量化景观格局的局限性。二、在景观格局分析方面,本文对青浦区区域范围内的景观类型进行了划分,通过对景观类型转移变化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来研究景观格局变化,探讨青浦区2000年~2004年间景观格局的特点和演变规律:①通过景观类型动态转移变化分析表明:从2000年到2004年,青浦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耕地面积下降幅度最大;建筑用地、工业用地、林地面积上升幅度较大;建筑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人文景观类型面积比重为由2000年的17.70%上升到了2004年的26.32%。②综合分析青浦区从2000~2004年间景观格局变化情况,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上升,斑块形状、景观整体结构趋于复杂,不同类型景观混置现象加剧,景观受到各种干扰加强,优势斑块类型在景观中所占面积比例减少,其对景观的控制作用减弱,景观多样性水平提高,景观异质化程度增高,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均匀的方向发展。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城市化水平还不成熟。③导致青浦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文驱动因子,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因素和政策决策调控因素等。三、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研究方面,本文根据城市景观格局优化和规划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对青浦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提出了如下思路和设想。①在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基质的改善以及建成区的生态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青浦区区域景观格局规划框架。该框架将整个区域内的生态绿地联系起来,形成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景观风貌的廊道——斑块——基质相结合的景观生态格局。②提出了青浦新城区域绿地系统景观生态的建设思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依托出入新城区域的主要水陆通道构建连通新城内外的生态廊道;增加建成区内绿化面积;规划区间大型生态斑块;构建环城绿色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