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和权力话语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菜根谭》两个译本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半个世纪以来,翻译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外译论发展至今,其脉络可大致划分如下:语文学阶段、结构语言学阶段和解构主义阶段,或者称为作者中心范式、文本中心范式和读者中心范式。其间,译者的主体性越来越得以彰显。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译是译者与文本(或者说与文本背后的原作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而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容忽视的。在每一个翻译阶段,译者的主体性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作用。 本文以接受美学和权力话语理论为基础,探讨二理论指向的共核,即译者主体性;分析译者主体性的特点及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方面的彰显体现;然后通过实例研究,即格言式小品文集--《菜根谭》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从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等方面来见证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藉此,我们看到译者主体性的必然与其影响因素,以期能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本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引言,文献综述,介绍译者主体性在译界的研究历史及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以及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对译者主体性进行阐释; 第三部分介绍接受美学理论,并以该理论分析译者主体性; 第四部分介绍权力话语理论,并以此来分析译者主体性; 第五部分介绍译者主体性的通常表现形式; 第六部分个案研究,借用两个理论对《菜根谭》两个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做出分析; 第七部分为结论部分:对全文做出总结,指出译者主体性的存在与作用,吁请研究者们注重对文本之外各因素的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有效的对外传播可以树立一个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创造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各种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的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