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农村“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和农民)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户需要外源融资来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陕西作为西部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人均纯收入偏低,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农村资金供给不足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从农户借贷需求角度出发,掌握农户借贷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农户借贷需求为导向提出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对解决陕西省农户贷款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为切入点,在农户经济行为理论、农户借贷行为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的宏观因素,实证分析得出陕西省农村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说明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对促进农户借贷行为发生的重要性。在深入农户调研基础上,运用一般统计方法对陕西省农户的借贷行为进行分析,对农户的资金借入行为、农户资金借出行为的这两个方面的借贷特征予以描述,接着运用Probit模式对影响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意愿、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具体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陕西省千阳县农户农信社借贷行为的典型调查,分析影响农户从信用社借贷的不利因素,发现陕西省农户借贷存在供求失衡状况,提出实现农户借贷供求均衡的途径是选择政府适度介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村借贷市场混合成长模式,发挥市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应充分考虑并尊重农户的内生金融需求。最后建议以农户借贷需求为导向,构建符合农户借贷特征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政府有效干预,促进农户借贷行为合理化。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目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研究动态进行评述和总结。在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农户借贷行为基础理论。本章是对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包括农村金融理论和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行为经济学理论、农户经济行为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对农户借贷行为分析的影响。第三章,陕西农户借贷行为的宏观因素分析。首先介绍了陕西省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情况,运用农村金融深度和广度指标对陕西省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进行测算,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利用宏观金融数据实证分析得出陕西省农村金融整体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关联度紧密,短期内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起效慢,但长期内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和农村金融发展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可以从正面促进农户借贷,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第四章,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基本特征实证分析。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目前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具有的特征,运用一般统计分析发现陕西省农户的借贷需求较为普遍,近一半农户有借款意愿。农户借款用途呈多样化特征,生活性借贷占比最大,农户借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借款期限较短。农村信用社是农户借贷的首选渠道,影响农户提出贷款申请的主要因素是成本问题,而农户获得贷款的决定因素是家庭还款能力,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不被大多数农户了解,大部分农户在借钱时首先考虑的是从亲戚朋友处借,农户超过一半的贷款是从亲朋好友处获得的,且大多数借款是无息的。陕西省农村地区存在民间借贷,但不普遍,正规金融机构是农户存款的首选。第五章,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性质将农户借贷因素划分为几个类别,然后运用农户数据和Probit模式对影响陕西省农户借贷行为的具体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显著影响农户借贷需求意愿的正向显著因素有家庭常住人口数、是否知道小额信用贷款和是否被信用社评级并授信和农户耕地面积。负向显著因素是农户家庭储蓄余额。农户向非正规金融部门借贷受更多因素的影响,这是因为非正式金融部门往往与农户处于同一区域,对于借款人的各种信息较为了解,从而对于农户的各种相关信息有着敏感反映。是否被授信和耕地面积对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借贷行为和非正规金融渠道借贷行为两个方面产生正向显著影响。第六章,陕西省千阳县农户借贷行为案例分析。非正规金融部门比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相关信息反映更为灵敏,说明正规金融部门应提高与农户之间的彼此了解,加强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和创新。为了进一步揭示农户借贷需求从正规金融机构得不到满足的原因,本研究对陕西省千阳县农户借贷行为进行了典型调查,发现该县农村信用社满足了60%以上农户的资金需求。通过对农户的收支状况,借贷资金来源方向,资金使用方向的调查,分析影响农户从农信社借贷与亲友借贷的因素,减少影响农户从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不利因素,使农村信用社能更好的服务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第七章,陕西省农户借贷供求失衡分析。本章分析发现多数农户有信贷需求却没有向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而正规金融机构因为自身原因无法满足农户生产生活中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表明陕西省农户借贷供求不平衡。农户信贷供需失衡有金融机构和农户两方面的原因。实现陕西省农户借贷供求均衡的途径是选择政府适度介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村借贷市场混合成长模式,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考虑并尊重农户的内生借贷需求特征。第八章,促进农户借贷行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与对策。为了解决农户借贷难问题和促进陕西省农村金融发展,认为当前陕西省农村金融领域应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主体,逐步完善政策性金融业务,同时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解除农村金融抑制,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必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创建和谐、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九章,结束语。对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结论及以后的研究展望进行了说明。